车轮上的“口腔医院”
7月的新疆戈壁滩,气候依旧变化莫测。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巡诊医疗队队员乘坐汽车沿着无人区边缘驶过,车窗外是长满骆驼刺的广袤荒原。
2006年起,这个车轮上的“口腔医院”轨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服务官兵逾30万人次。
这次巡诊,驻疆某基地辛格尔哨所是最远的一个巡诊点,已深入到了罗布泊的西端。
“当时,已经没有路了,队员们从诊疗车上下来,拿着便携诊疗设备,换上小车,在戈壁滩上颠簸前行。”8月12日,队员王胜朝回忆。
辛格尔哨所仅有几间平房,除了每周定时来送菜的司机,值守战士半年多时间没有见过其他人。专程赶来的医疗队员得知这一情况后,铆足劲给战士们看病。除了口腔疾病,感冒发烧、皮肤溃烂等问题,队员们也尽可能予以解决。医疗队员离开时,辛格尔哨所的9名战士整齐列队,向医疗队员敬礼。
一次,在医疗队与官兵联合进行战伤救治演练时,一名“伤员”肢体离断、鲜血喷涌。
这个外形酷似真人,同样有着呼吸、心跳、血压、脉搏的“伤员”,是医疗队研发的战创伤模拟人“勇士”。
“勇士”的诞生,源于医疗队巡诊时发现的问题:传统训练模式难以应对真实战伤。口腔医院教授赵铱民敏锐意识到,守护战斗力绝不能局限于口腔治疗。当空军军医大学预防系教授张杰带回外军模拟人使战伤死亡率降低10%的消息后,一场跨领域科研攻关就此启动。
研发团队横跨野战外科、人工智能等10余个学科,历经百余次试验,终于让“勇士”能精准模拟呼吸心跳等生理功能。“勇士”体内30余种内置感应器能够根据现场战伤救治措施,实时自动反馈救治效果。如今,“勇士”已在全军150余个单位进行装备,累计培训22万人次,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官兵急难愁盼中迸发出的创造,在医疗队还有很多:为解官兵缺牙之苦,队员白石柱、谢瑞等人赋予口腔种植牙机器人“透视眼”与“灵巧手”,让优质种植牙技术辐射基层;队员王勤涛、刘青目睹高原战友被唇炎困扰,便研发出多功能护唇膏,至今已作为全军列装药品供应4000万支;队员徐礼鲜的高原医用液体治疗仪与口服高氧液,开创了高原人体供氧治疗的新渠道,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车轮所至,诊室即开——这是医疗队巡诊时的庄严承诺。
2023年7月,在南部战区某场站,一辆披着迷彩外衣的诊疗车缓缓停下。车厢打开的瞬间,消毒水的气息扑面而来,牙椅、X光机、技工台依次就位——这是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医疗队巡诊路上的寻常一幕。
这次,诊疗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病人:一群刚结束飞行任务就专程赶来就诊的飞行员。一名有着20多年战斗机驾驶经验的飞行员因突发牙齿肿痛,面部肿胀,严重影响飞行任务的执行。如何能快速帮助飞行员摆脱病痛又不影响训练?情急之下,队员侯锐灵机一动,决定采用中医外治法,用针刺等方式进行治疗。10分钟后,原本因疼痛紧锁眉头的飞行员舒展了眉眼——肿胀明显消退,疼痛也大大减轻。他竖起大拇指,难掩惊讶与感激:“真是立竿见影!”
近20年,诊疗车载着医疗队队员行程逾36万公里,服务边防连队70余个,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践行着人民军医为兵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据了解,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医疗队坚持“授鱼”与“授渔”并重,先后在基层部队开办口腔健康科普知识讲座200余场,向基层官兵发放《军人口腔保健手册》《军人口腔健康100问》20余万份,免费培训基层部队自主选送的军医千余名,被誉为“传播口腔健康的宣传队、培训防护技能的教练团、官兵口腔健康的守护者”。(群众新闻记者 郭诗梦 通讯员 乔帅 丛墨涵 张语桐)
来源:群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