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长”“深夜换届”…… 行业协会岂能沦为“权力自留地”
近日,“永久会长”“深夜换届”“带病入会”这些颇具戏剧性的词汇,成了描述部分行业协会换届乱象的热门标签。本该严肃规范的换届程序,在一些协会却演变成荒诞剧,令人不禁追问:这些服务于行业的公共组织,为何成了个别人恋栈权位的“权力后花园”?
翻阅报道,乱象触目惊心。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前主席张某某,不仅连任三届主席,违反“连任不超两届”的明文规定,退任后更获封“终身荣誉职务”,将协会视若私家领地。海南篮球协会首任会长自2015年上任便“超期服役”,去年违规连任被叫停后,换届竟陷入停滞,协会运作形同虚设。而河南硬笔书法家协会的换届则上演了一出“深夜惊魂”——原定白天的会议提前到头一天晚上,开到次日凌晨1时收场,协会内部对此各执一词:一方称是为排除异己,另一方则指为防冲击会场。最终,这场闹剧被民政部门一纸判定为无效。这些乱象的核心,是将国家为保障协会健康发展而设定的换届“规矩”,彻底当成了儿戏。
制度缘何成了“稻草人”?国家明确规定,行业协会负责人任期有限,连任不得超两届,届满必须按时换届,特殊延期最长不超一年。然而,在某些协会眼中,这些“铁规”却形同虚设。究其根源,“利益”二字是核心驱动力。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利益盘根错节的协会,在个别人眼中无异于“摇钱树”。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曾因违规培训收费、滥发证书牟利被重罚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海南足球协会原主席吕某当选时资格审查流于形式、秘而不宣,最终因涉嫌违纪违法被查。这暴露出候选人审核虚化、日常监督严重缺位的深层次问题。
“纸老虎式”的监管,难辞其咎。现行制度对“久拖不换”的协会,最严厉的处罚不过是年检“不合格”,缺乏强制注销等刚性约束。这种疲软的问责,如同吓唬人的纸老虎,变相纵容了乱象的滋生蔓延。同时,协会内部民主决策机制失灵,“清官难断家务事”成了最好的挡箭牌,使得社团丧失了自我革新、吐故纳新的内在动力。
破局之道,在于让规矩真正硬起来,让协会领导岗位的“活水”自然流动起来。首要之务是强化党建引领,激活行业自律。将党建工作深度嵌入协会治理的骨髓,通过科学有效的机制,确保协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河南硬笔书法家协会在上级党组织指导下成立临时党支部推进换届,正是此路可行的明证。同时,设立专门的自律机构,实施严格的信用评价与惩戒措施,方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生态。
其次,必须扎紧入口,建立穿透式的任职监管体系。推行“资格联审”机制,建立清晰明确的负责人任职负面清单——年龄超70周岁、纳入失信名单、5年内受到刑事处罚或党纪重处分、未过“冷却期”的离退休干部等,一律挡在门外。这如同在权力入口处筑起一道“防火墙”。
最后,监管需要长出“牙齿”,彻底消除规则执行的模糊地带。民政等监管部门应细化换届流程标准,对逾期未换届的“僵尸协会”敢于亮剑,采取包括强制注销在内的严厉措施。借鉴部分地区提前介入指导、重大活动备案、“销号管理”等行之有效的做法,让规则不再是墙上的摆设。
◎程泽林
来源: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