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脆李的“振兴”故事④丨从“库区腹心”到“国际码头”的生态富民新图景
今年5月,重庆市巫山县传来好消息:“巫山脆李”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连续7年位居全国李品类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李第一品牌”。
8月中旬,巫山脆李今年的大规模销售已近尾声,丰收的喜悦弥漫在峡江两岸。
据巫山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预估,脆李今年整体单价较往年提升约10%,14万余吨总产量预计实现销售额14亿元左右,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在今年巫山脆李上市开园之际,重庆市明确提出:将“巫山脆李”品牌升级为市级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球影响力”的生态特色农业品牌和中国李现代产业高地,让这颗三峡珍果在更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01
产业培育 “一颗李”裂变“N倍价值”
脆李酒、脆李果脯、脆李糕点、脆李面膜……走进巫山工业园区,机器的轰鸣声诉说着这些脆李次级果的“华丽转身”。
在这里,新建的果酒生产线正以每天400吨的吞吐量将次级果转化为高端果酒;在果脯车间、面膜车间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一颗颗脆李正通过全自动生产线变成休闲食品和护肤品。“以前卖不出去的小果子,现在都能变成钱。”村民王大姐边包装果脯边说。
单一鲜果销售风险大,产业链延伸是关键。巫山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勋介绍,为拓展产业链,巫山积极开展脆李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确保所有残次果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农副产品从“一产”到“二产”的转化。
目前,巫山联合鲁东大学、烟台大学等,创新开发脆李饮料、脆李果酱、脆李月饼等十余类延伸产品,让“一颗李”裂变出“N倍价值”,精准对接市场新需求。
为了让脆李的价值最大化,巫山还积极探索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让脆李惠及更多百姓。当地打造的“江南百里李花长廊”“江北千顷李庄”等景观,与连续7年举办的长江三峡(巫山)李花节、连续8年开展的脆李采摘季相映成趣,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2万余户农户共享“旅游红利”。
以曲尺乡柑园村为例,依托“脆李+旅游”模式,村民们纷纷办起了农家乐,让民房变客房。村里还建起了书·客栈,为村民们提供了阅读、休闲的好去处。“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返乡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相信在农村一样大有可为。”在脆李种植的东风中,曾经在工地上打零工的村民彭斌回到了家乡,种起了脆李,开起了农家乐。
如今和彭斌一样返乡的村民越来越多,这个昔日是个穷山村,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当地村民收入增长10%以上,老百姓在家门口过上了好日子。
02
多维联动 脆李的全国“朋友圈”扩容
“巫山是‘中国脆李之乡’,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我们的脆李拿下了全国优质李金奖,品质绝对有保障!”今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巫山脆李高质量发展进京推介启动仪式上,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自豪地向在场嘉宾推荐巫山脆李。
为让巫山脆李“不愁嫁”,巫山县委县政府主动当好脆李的“推销员”“代言人”,带队走进上海、杭州、深圳、烟台等多个城市开展推广活动。从街头展台的试吃到产销对接会的签约,不仅让更多消费者亲口尝到了脆李的脆爽多汁,更推动三峡库区与沿海及内陆城市形成深度产销协作。
全民推广的热潮中,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更让巫山脆李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家人们看过来!刚摘的巫山脆李,咬一口爆汁,吃过的都说好!”在曲尺乡柑园村的电商发货点,电商主播们举着镜头穿梭在分拣台前,直播间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不远处,工人们正按规格分拣、装箱,印着“巫山脆李”标识的快递箱很快堆成了小山。
“自7月5日开售,这个站点已发出上万件脆李,单日最高发货1600件。”重庆五阿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梁锐算起销量,语气里满是干劲。
这正是巫山县“村播计划”的生动实践。目前,巫山1400余名新媒体电商人才活跃在田间地头,带动800余家电商、2000余名微商组成庞大销售网络,让脆李通过屏幕走进千家万户。
“以前我家的果子卖给本地贩子,每斤最多8元;现在电商平台直接对接上海、广州客户,每斤能卖15到20元,收入翻了倍!”如今,60岁的果农刘绪海也成了村里的“时髦人”。参加电商培训后,他不仅学会了手机接单,还能对着镜头用简单英语和外国客户打招呼。
据巫山县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巫山科学布局农村电商服务点,坚持“产业建在哪,服务点就设在哪”,培育本地经销商300余家、电商800余家,先后与京东、顺丰、抖音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汉等区域建立批发市场专区和品牌直营店,让脆李出山的路越走越宽。
03
破圈突围 绿水青山间孕育“国际码头”
今年7月下旬,重庆巫山县曲尺乡的标准化果园内,1吨多巫山脆李经海关检疫后,搭载冷链专车驶向香港惠康超市。这不仅是本年度首批出口的巫山脆李,更标志着这颗三峡珍果的国际化提速——从“提篮小卖”到“精品出山”。
被运上冷链专车前,在重庆耕田而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出口专用库内,海关人员对巫山脆李进行了抽样切果、食品安全检测。该公司总经理王晨宇介绍,公司采用“气调预冷+蓄冷箱”技术,使脆李在0-1℃、湿度90%环境中实现72小时锁鲜,运输损耗率从15%降至3%以下。
脆李出海的“加速度”,离不开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护航。自7月5日开园起,万州海关便启动“支持巫山脆李扩大出口专项行动”,加大对灰霉病、蚜虫等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确保其符合国际市场准入要求;同时,设立“绿色通道”,落实“优先受理、优先查检、优先检测、优先出证”举措,确保出口脆李“随报、随检、随放”。
重庆市还将巫山脆李品牌提级为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以巫山为核心区,整合万州、开州、云阳、奉节、巫溪等周边区县的产业资源,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球影响力”的生态特色农业品牌和中国李现代产业高地,合力巩固“中国李第一品牌”地位,不断提升巫山脆李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巫山脆李种植区的面积已达79.8万亩,产量55.6万吨,种植业产值50.7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77.7亿元。
站在新起点,巫山为这颗李子定下一个个新的目标:
2027年,全面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巩固提质种植区80万亩基地,优质果率超70%。创制高产高糖高抗新优品种、适地适栽,建成国家李种质资源圃;
建设中国李(数字巫山脆李)电子交易中心,“数字巫山脆李”电子交易额达50亿以上,巫山脆李产业大脑引领全国李产业数智化发展;
创建巫山脆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果农年户均收入超10万元,带动3.1万脱贫户稳定增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00亿元。
从“库区腹心”到“香江之畔”,巫山脆李的故事,正是生态产品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振兴”的生动注脚。
未来,巫山还将以创新破壁,以开放融入,让绿水青山的生命力,融入全球市场,让每片乡土都长出“国际码头”。
巫山脆李串起的生态富民新图景,成为了重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实践。
近年来,重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截至2024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标准,森林覆盖率保持55%以上,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全域动态清零,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
从三峡库区的脆李飘香到长江两岸的绿意盎然,从产业升级的蓬勃动能到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重庆用实践证明,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如今,“两山”理念已深度融入中国发展的血脉,推动着各地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开辟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到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再到城乡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中国正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稳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1眼TV-华龙网 陈雨 董进/文
记者手记:
巫山脆李稳坐“中国李第一品牌”,印证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行路径,其核心在于以创新激活生态潜力,以开放拓宽价值边界,让“三峡珍果”融入国际贸易网络,让生态价值得以最大化释放。这种“创新提质、开放拓市”的逻辑,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为乡村特色产业赋能生态价值、融入全球市场提供了生动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