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齐鲁时空

开屏见“好”|曹县“一元剧场”好戏连台,6年演出近400场

发布时间:2025-08-18 12:11:35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票价一元,看一场戏。你,愿不愿意?

这个夏天,暑热虽盛,却难挡戏迷热情。剧院修缮暂停3个月后,7月1日,曹县“一元剧场”再次热闹开演。

曹县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戏曲文化历史悠久,这里戏班多、剧种多、名家多、戏迷多。柳子戏名家张春雷,两夹弦名家王玉华,“豫剧五大名旦”中的马金凤、崔兰田,都是曹县人。

鼓点一响,人山人海。家住曹县南关的李玲是资深戏迷,也是“一元剧场”的忠实观众。剧院修缮停演时,李玲就到公园找民间戏班听戏,总觉得不过瘾。“一元剧场”恢复演出,李玲和她的戏迷朋友又欢聚在这里。

来自倪集街道的刘汝珍入场时带上了三脚架,准备拍点片段发自媒体:“别看我们是县级剧团,但天天演大戏,水平很高,外边的剧团比不了。”

邵思学、陈广超更是场场不落地追“一元剧场”。早年,邵思学常跑出三五百里地看戏,还去过河南很多次,但他却对曹县剧团演的大戏情有独钟:“去哪儿看戏,都不如在曹县看。曹县的大戏,无论哪一代演员演,都有韵味儿!”

“一元剧场”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演出近400场,像《秦雪梅》《樊梨花征西》《坐桥》等经典剧目,他们已数不清看过多少遍。

舞台上,宰相之女秦雪梅与官宦之子商林自幼定亲,两小无猜,却历经各种波折,最终阴阳两隔。戏中最精彩的要数“吊孝”这出戏,秦雪梅近30分钟的独场戏,年轻演员马樱芳演得悲恸哀伤,声声泣血。台下观众聚精会神,跟着抹眼泪。

“这么热,来了几百人。演得不好,大家能来吗?”陈广超说。

2019年7月20日晚,“一元剧场”首场演出在曹县剧院拉开帷幕,豫剧名戏《抬花轿》上演。500多名戏迷将剧场坐得满满当当。

演出完,好评如潮。6年来,“一元剧场”几乎场场爆满,到了节假日,观众要提前几个小时到场买票,有时剧院过道都坐满了观众。

“剧团彻底活了!”曹县剧团团长伊平君发现,“一元剧场”之前,曹县剧团没有固定演出场所,演出局限在舞台车上。“一元剧场”启动后,剧团开启了常态化驻场演出,演员的表演功力、乐队的演奏水准、大戏的舞台视效,得以真正发挥。

人员劲儿往一处使,越演观众越多。每演一场县财政都给予补贴,用于支付各项演出开支。剧团不仅逐渐购置了新的服化道,还重新挖掘排练了多部大戏。6年来,政府投入逾260万元,受益群众达20余万人次。

几十部大戏轮番上演,需要演员做足准备。马樱芳深有感触,为了演好秦雪梅,她不断排练,回看录像,琢磨角色,研究名家表演,有空了还到外地看戏,不断观察和学习。她说:“曹县的戏迷很专业,演员得演到位,要不对不起观众的信任和热爱。”

作为公益性惠民演出,“一元剧场”的一块钱票价更多是象征性收费。曹县地方戏曲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王朦解释,每场演出的门票收入,其实连剧院的电费支出都不够。

但是,一块钱却让观众有了花钱看戏的感觉。他说:“每个观众凭票入场,维护了剧场演出秩序;一块钱的门票消费,也让观众逐步培养起买票看戏的习惯,促进了演出市场的培育。”

借由“一元剧场”,曹县文旅局有机融合了县剧院、县剧团两家单位。让原本自收自支、艰难维生的剧院,有了常规化演出,同时利用财政补贴进行了设备更新;让原本无场地、无钱缴纳场地费的剧团,有了固定排练和演出场所。2021年,曹县将县剧院和县剧团正式合并,成立曹县地方戏曲研究保护中心。

家门口上演的山东梆子、豫剧传统大戏,让戏迷直呼过瘾。观众希望演出增加新作品,中心就复排了《千古奇冤》《老羊山》《樊梨花征西》等十余部经典传统剧目,挖掘整理了《五世请缨》《花打朝》《泪洒相思地》等多部传统豫剧,近50部大戏轮番演出,满足不同年龄段戏迷的偏好。

观众要看新戏,中心就创排了新编历史剧《伊尹拜相》、现代小戏《父亲》《石榴熟了》、山东梆子戏曲电影《吐口唾沫是个钉》等多部作品;为了老年观众回家安全,剧场就把演出时间由晚上调整至下午……

谈及未来发展,王朦说:“中心将努力补充人才、补充新创排剧目,走排戏、拍戏剧电影的多元化发展之路,继续为观众服务。‘一元剧场’这个惠民文化品牌也会一直做下去。”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吕文佳 实习生 苏羽佳)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