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八百里沂蒙创刊,发刊词中这样写道。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将这一磅礴宣言贯彻到底,一篇篇社论和文章,就是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578位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大众红”,是世界新闻史上少有的史诗级篇章。正如大众日报首任总编辑匡亚明在创刊七周年时所说:“大众日报的历史和山东人民抗战史分不开,它是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也是山东人民艰苦抗战的缩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大众报人而言,既是庄严的时代使命,也是对自身光荣历史与办报初心的回望与传承。8月6日起,大众日报推出“纸上硝烟·一张报纸的抗战”系列报道,讲述一张报纸的抗战,也讲述一张报纸记载的抗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1944年,莒南县石泉湖村的各救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简称)长李义丰成亲了。迎亲时沿路都有村里的民兵护送,李义丰并不是要这个排场,而是防止有人抢亲。
他迎娶的是本村村民季秀竹唯一的养女刘昌英,头年刘昌英被西山村一个地主家相中,季秀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女婿要为自己养老。可定亲后,地主家却立刻反悔,只要姑娘不要老的。愤怒的季秀竹把女儿藏了起来。刘昌英在另外的村子躲藏时,经李义丰的姑姑介绍与李义丰结识,二人一见如故,不久便结婚了。
然而,西山村的地主家却不依不饶,不断纠缠,直到莒南县党的干部薛亭到来,他依据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1945年3月出台的《山东省婚姻暂行条例》秉公裁断,李义丰刘昌英婚姻完全合法,这桩烦心事得以彻底解决。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时立法工作从战工会一成立就开始了。
省战工会一成立,便于1940年9月13日在青驼寺召开了全省第一次行政会议,之后到费北岐古庄继续进行,会场设在岐古庄村南树林子里,主席台在两棵大柿子树下,会议采取听报告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山东分局在岐古庄一共驻扎50多天,会议也在岐古庄及周边持续开了50多天。这50多天所讨论制定通过的法规条文,为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政权建设提供了法治上的保障。大众日报记者列席了所有会议。
依据《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驻会委员讨论通过了《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战时县区乡村各级政府组织条例》《公平负担实施办法(甲、乙、丙三种)》《人权保障条例》《减租减息条例》《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自卫团组织条例》《惩治贪污暂行条例》等十项法规。这些条例办法“皆当即公布施行”,公布的渠道之一是在大众日报全文刊登。
11月28日,会议还没全部结束,日军又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扫荡”。山东分局迅速向蒙山前石岚村转移,大众日报编辑部也随之来到这个村。直到12月11日,全省第一次行政会议在石岚村闭幕。会议“是在一个宽旷的庭院中,四壁布满各地民主政权的成绩统计与图表,彩纸书写着警惕激励的标语口号,以及中外革命领袖的画像,从朴实中显示了庄严瑰丽的情调”。
闭幕前一天,大众日报全文刊登了《人权保障条例》。
这个条例由时任山东分局民运部长、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李竹如组织起草,这是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制定并公开发表的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人权保障条例。
在施政纲领和人权保障条例确定的立法原则指导下,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立法活动。从1940年11月至1943年7月,民主政府共制定和颁布各种法令、法规200余件。依据施政纲领和保障人权的法令,抗日民主政府不但保证了农民的人权、地权、财权、政权,也保护了地主的合法权益,使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当时最能保障人权的最先进的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的青年踊跃参军,人民群众积极支前,《人权保障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功不可没。
大众日报当时便预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广泛建立,是山东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必可高度巩固与发展,对建设与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将有绝大的贡献”。
李义丰过上了幸福生活,他深深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这个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抗战工作中。他带领石泉湖人建起了根据地第一座小水库,解决了驻在村里的分局、战工会机关和村民的喝水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小水库被誉为“山东水库之母”,李义丰成为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
(于岸青,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