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明根脉 谱写时代华章 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编前
文化三晋,气象万千。
在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即将启幕之前,山西晚报分别从文物、文旅、文艺、文学等维度,呈现山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创新实践,感受三晋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山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记忆。
从古老的陶寺遗址到遍布三晋大地的珍贵文物,从类型丰富的博物馆到前沿的文物数字化技术,从低级别文物保护的有力探索到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山西模式”,到职业技能大赛中锻造的文物保护“铁军”……山西文物事业正以创新为笔,以文化为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大考古”理念探寻文明起源的山西密码
山西,坚定秉持“大考古”理念,以重大课题为牵引,深度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文明研究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在这片土地上,考古工作者们实施夏县西阴、沁水八里坪、夏县东下冯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中条山西麓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兴县碧村遗址、霍州陈村瓷窑址荣获2022年度、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昔阳钟村发掘的5座夏商之际高等级墓葬,填补了太行山西麓夏商考古的空白。
在深化考古研究的同时,考古工作也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持续推进运城环盐湖遥感考古调查、太行山西麓沿线等石窟寺考古调查。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省考古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首次开展中外联合考古项目,在费尔干纳大学挂牌“费尔干纳——山西考古研究中心”和“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实验室”,对外合作考古实现“零”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6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实现山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零”的突破。7月,芮城县西侯度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为山西省此批次唯一入围的遗址公园。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摸清文物“家底”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是全面摸清山西文物“家底”的重要契机。通过普查,将进一步掌握全省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等基本信息,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
此次普查不仅关注传统古建、遗址,还将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红色遗产、文化景观等纳入普查范畴,确保“应普尽普、应保尽保”。普查过程中,普查队员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普查的效率与准确性。
截至2025年8月初,已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的实地调查任务,在省级普查综合管理系统上报送数据5.6万余条,已调查新发现文物4000余处。
低级别文物保护让每一处古迹都被温柔以待
作为文物大省,山西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有5万余处,但“低级别”并不意味着“低价值”,在文物保护的征程中,山西从未忽视低级别文物保护工作。
2017年,“文明守望工程”问世,这是山西省率先在全国开展的一项旨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工作。2022年底,山西省文物局和山西省财政厅联合启动了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实施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改善低级别文物的保存状况。2023年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建立,既提供了文物保护经费投入的新渠道,又对低级别文物保护发挥支撑作用。据统计,从2017年至2023年年底,山西已有473处文物建筑得到认领认养,共保共享的合力正在形成。
在2025年7月,山西发布《山西省支持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措施中提出,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国、省保资金用于低级别文物保护,全面加强低级别文物的保护传承利用;到2035年山西省低级别文物保护状况将全面改善。
博物馆建设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
山西现有备案博物馆226家,形成以省级馆为龙头、市级馆为骨干、县级馆为基础、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尤其是近年来,我省在推动博物馆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一批反映山西文化文物特色的标志性博物馆陆续开建,各类精品展览层出不穷,社教活动深入人心,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是暖心、贴心,切实做到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感”。
翻开山西博物馆建设的成绩单,可谓可喜可贺。山西博物院改造升级的“晋魂”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荣获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荣获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精神的力量——山西博物院藏革命文物展”荣获国家文物局“和合中华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推介项目。云冈研究院举办入台展览——台湾佛光山云冈石窟艺术特展。《晋国雄风——山西两周精品文物数字展》等展览赴亚美尼亚等国巡展。《永乐宫壁画艺术特展》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文物数字化建设,更多地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打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云冈石窟完成全球首例大型石窟寺3D打印工程,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完成毫米级数字化采集,永乐宫壁画实现高清数字化存档……这些技术不仅让文物“永生”,也为研究、展示、传播提供了新途径,“文物数字库”的建设,让文化遗产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永恒传承。
文物全科生+技能人才从文保新生力量到“行家里手”的锻造
文物保护,人才为本。从“文物全科生”,到文物技能大赛的“工匠”型人才,文博事业人才储备的梯队建设已经构成。
2022年,山西创新性地推出“文物全科生”培养计划,由山西大学定向招生,学生免学费、享补助,毕业后直接进入基层文博单位工作。这一举措旨在破解基层文保人才短缺的难题。首批“文物全科生”已利用各类假期奔赴文博岗位一线,他们既懂考古发掘,又擅修复技艺,还能进行数字化保护,成为基层文保的“多面手”。这一模式不仅为山西文物事业储备了生力军,也为全国文博人才培养提供了“山西方案”。
与此同时,为提升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山西积极举办文物保护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不仅激发了从业人员的学习热情与创新精神,还选拔出一批技术精湛、业务过硬的文物保护人才,为文物事业的发展锻造了一支高素质的“铁军”。
在这片沉淀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才刚刚展开……正如山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每一件文物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金话筒’,让三晋大地成为展示文化自信的‘会客厅’。”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孙轶琼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