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的“有机生长”②|宜居之城 “小微城市”构筑山城幸福样本
清晨的重庆市江北区华新街街道,居民王大叔走进社区早餐店,重庆小面刚上桌,隔壁便利店的店员已热情招呼他取预订的新鲜牛奶。“从家出门到吃好早饭、买齐日用品,全程不超10分钟。”
十几公里外,渝中区马家堡社区的李奶奶和邻居相约来到社区老年食堂就餐,糖醋排骨、回锅肉、烧白……林林总总三十多道菜,笑声混着饭菜香飘出窗外。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为牵引,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推动群众生活面貌、城市环境风貌不断展现新气象。
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正以915个“15分钟生活圈”为支点,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
空间重构 “圈”住15分钟烟火幸福
在重庆,“15分钟”不再仅仅是时间刻度,而是丈量生活品质的标尺。
2025年7月,重庆中心城区全域已划分成915个15分钟生活圈,“每个15分钟生活圈都是一个小微城市,”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余颖认为,“千百个小微城市,共同组成重庆这个超大城市”。
这些生活圈并非千篇一律,而是结合实际分为居住型、产业型、商服型等类别,实现“一圈一策”的精准规划。
比如,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居住社区,通过空间重构+数字赋能打造“全龄时尚活力生活圈”;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以“世界知名商圈”为定位,通过空间整合+业态升级重塑核心商圈;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聚焦产业工人需求,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产城一体单元。
这些精准划分的“小微城市”,不仅在空间布局上实现了功能优化,更在服务供给中让民生温度直抵人心。
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是“小微城市”温情治理的点睛之笔。
重庆上线“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地图”小程序,整合超百家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网点,实现“一键查询、导航直达”,将生活琐事的“奔波路”缩成“家门口的事”;“便民生活节”系列活动联动重百、永辉等商贸企业开展2000余场促销,让居民在柴米油盐中触摸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此基础上,重庆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民生关键领域:悦来四小建成后辐射周边小区,1600个优质学位让“上学近”从期盼变现实;涪陵区区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实现煎药流程标准化,覆盖全区27个基层医疗机构,让“就医便”落到实处;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食堂每日供应不重样的新鲜饭菜,日服务超1000人次,让“养老暖”融入日常。
清晨,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居民张阿姨送孙子到社区幼儿园后,步行3分钟到菜市场买了新鲜蔬菜,返程时顺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了血压——这一连串日常,都在“15分钟”内完成。
从教育到医疗,从养老到生活,民生服务的“精准滴灌”,让“小微城市”的每个角落都透着暖意。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健表示,未来,将加快建设“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打造业态多元、功能齐全、全龄适配的社区邻里中心,推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从中心城区向全市域拓面覆盖。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品质。
“建”出有温度的好房子,是提升城市宜居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前不久,重庆市渝中区黄花园片区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计招标公告发布。公告明确,将通过改造居住区内道路、绿化、照明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措施,提升小区的宜居功能。
这个涉及35栋居民楼、2091户的项目,是重庆稳步推进危旧房改造的缩影。
在19日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唐小平介绍,到2027年,重庆将更新改造危旧房2.94万户。大力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实现从造房子向造家园、造生活转变。
如何以“绣花”功夫修复城市肌理,让老房子“住得安全”,让新生活“过得舒心”?
在供给侧,重庆市编制《重庆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设计导则(试行)》,指导全市新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和建设,明确了“好地段、好配套、好品质、好服务、好价格”的“五好”标准。去年,重庆市已开工建设配售型保障住房项目7000套,今年计划新开工6000套。
在需求侧,今年5月,市住房城乡建委、市财政局、人行重庆市分行联合印发《关于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的通知》规定,在中心城区“卖旧买新”最高可享总房款1.5%补贴,政策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政策对开发商的友好程度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官方希望开发商在重庆开发更多‘好房子’。”行业分析人士指出。
随着立体绿化平台上限放宽、非四代宅庭院允许增设活动平台等政策落地,重庆住宅得房率和舒适度将显著提升。
“未来,重庆要大力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唐小平介绍,将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实现从造房子向造家园、造生活转变。
补齐短板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位于九龙坡区民主村的综合市场,曾是周边居民“又爱又愁”的存在,虽承载着日常采购需求,但传统业态单一、环境老旧的问题日益凸显。
2022年,民主村片区启动城市更新。通过持续实施更新项目,如今这里迎来系统性改造:不仅翻新摊位、优化动线,更创新引入日料店、烘焙坊等新业态,打造出“菜市场+轻餐饮”的复合空间。
改造后的市场日均客流量大幅增长,居民李女士感慨:“现在买菜顺路就能喝杯咖啡,年轻人也爱来凑热闹,老市场焕发了新生机。”
民主村的“菜场蝶变”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日常。数据显示,2025年重庆计划打造20个“标准化菜市场”,从硬件设施到经营管理进行全链条升级。
在重庆,像这样关系到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短板正在加快补齐。
7月16日,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的人和街社区里,外卖员杨化把8岁的女儿送进了社区会议室。看着女儿和会议室里另外十几个孩子很快就打成一片、熟络起来,杨化便转身骑上电动车,继续投入到忙碌的配送工作中。他欣慰地说:“孩子放暑假后,家里没人能照看,把她送到社区的假期托管班,我们做家长的特别放心!”
假期公益托管是重庆2025年15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以6—12岁未成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托管看护、作业辅导、思想引领、兴趣培育等服务。数据显示,今年暑假,全市计划开设公益托管点位1006个,覆盖未成年人超9万人。
唐小平表示,下一步,重庆将加快补齐社区食堂、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服务短板,完善小区停车、充电、垃圾分类等配套设施,提升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品质,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当万家灯火与江面倒影相映成趣,这座山水之城的宜居实践正如清代诗人王尔鉴所描绘:“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
在915个“小微城市”共同编织的幸福图景中,重庆正在书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答卷。
第1眼TV-华龙网 曹妤/文 首席记者 董进 陈雨/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