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掌心摩挲千年时光 漆艺为“媒”助力产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1 15:41:26

  案例

  以非遗文化为引领,实现文旅融合发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为特色,打造平遥旅游特色研学品牌

  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 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

  简介

  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以国家级非遗“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为核心,创新打造“匠心研学”文旅融合项目。项目依托平遥古城旅游资源,通过建设推光漆器博物馆、研学教室、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将传统工艺体验深度融入旅游场景。游客可亲手参与漆器制作,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魅力,同时联动“晋商少奶奶”“木版年画”等主题研学活动,形成“非遗+旅游+教育”融合模式。实施三年来,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带动周边商户收入增长15%,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50余个,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

  清晨,在平遥古城东大街的平遥推光漆艺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内,阳光穿过雕花窗棂,温柔地洒在陈列的漆器珍品上。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中学生列队到此,围聚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雷天勇身旁,屏息凝神……

  只见雷大师手持特制尖子笔,蘸取天然大漆,在素胚上轻盈勾勒,金粉随着笔尖的舞动,在漆黑底面上绽放出富丽堂皇的缠枝牡丹。“同学们看,这就是‘识文描金’,每一笔都承载着匠人的呼吸。”在雷天勇的指导下,学生们随即在研学教室尝试制作漆画书签。他们的指尖,沾染的不仅是朱砂与大漆,更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

  这幕生动的教学场景,正是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为特色,打造平遥旅游特色研学品牌”的一个缩影。雷天勇坦言:“非遗的生机不单单在博物馆里,而在年轻人沾满漆彩的掌心。”

  破局:当千年漆艺遇上研学旅行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据《平遥县志》记载,春秋时期,平遥漆器已具雏形。唐开元年间,平遥漆器已成为山西漆器的代表,描金彩绘工艺独树一帜。到了明清时期,平遥漆业进入全盛期。清中期到民国初年,平遥票号、钱庄的兴盛带来商机,平遥推光漆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

  漆,是中国古代化学工艺与传统美学的精粹;器,凝缩的则是平遥工匠代代传承的匠心。平遥推光漆器是材质之美与技艺之美的完美结合,其工艺复杂、底蕴深厚,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著称,凝聚了代代相传的精湛工艺与独有匠心。2006年,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平遥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认定为“中国推光漆艺之都”。2022年,全省十大非遗传承优秀案例,平遥推光漆器榜上有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平遥推光漆器技艺的传承曾一度陷入困境:“工序繁复、周期漫长,年轻人不愿学”成为行业痛点。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平遥推光漆器,于2012年创建的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研发培训、旅游观光、文化传播、传承体验、创业孵化、跨界融合、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平遥推光漆艺文化产业创意园。

  “我们在创意园区,通过设立凸显文化特色、工艺传承的漆器博物馆,并设置多样态的互动环节,希望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也让平遥推光漆器的品牌形象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平遥唐都推光漆器公司总经理康显增表示,之所以选择了“非遗+研学”这条路,就是要解决非遗传承断层问题,让更多游客从“看客”变成“参与者”,在亲手体验中理解漆艺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非遗注入源头活水,实现“以旅促传、以传兴旅”。

  “过去非遗传承是师徒关起门来教,现在是打开大门让青少年体验精髓。”康显增说,“我们还通过线上直播打破地域界限,放大了‘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等技艺的细节魅力,吸引了百万网友围观,让更多人理解了这项技艺的价值,形成了‘数字引流+实体体验’的互补,源源不断地将‘云观众’转化为实地研学客源。”

  “这一模式让非遗从小众技艺变为大众体验,激发了青少年主动学习意愿,能够缓解‘后继无人’问题。”康显增介绍,项目实施三年来,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带动周边商户收入增长15%,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50余个,推动推光漆器成为“平遥文化新名片”,并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

  尤为可贵的是,研学项目中70%的参与者是青少年和大学生。康显增说,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团队高度重视参与者的研学反馈,并聚焦延长体验时间、增加个性化设计选项等核心诉求,精准推出系列优化措施,显著提升了参与者满意度与项目品质。

  他表示:“游客的真实体验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建立并运行好‘反馈-改进-再反馈’的持续优化机制,让游客的声音直接驱动研学服务不断提升,是项目保持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解码:非遗活态传承的“唐都模式”

  “非遗的传承不是技艺复制,而是要让传统文化长在年轻人的生活里,能够被看见、被触摸、被传承。”在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国礼馆,一位工作人员说,“这里有许多大师的精品制作,每一件作品都是大师工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敬畏。”

  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也是平遥推光漆器文化产业创意园。深入其中,混合着大漆微酸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在馆内柔和的灯光下,一件件泛着温润光泽的漆器无声展示着千年技艺。隔壁大师工作室里,雷天勇正如往常一样,指导着年轻学徒进行识文描金等传统技艺。而在不远处的研学教室,趁着暑期来研学的孩子们沉浸于打磨漆器的专注中,手掌与漆面摩擦的声音沙沙作响。

  在这里,独特的“可触、可感、可参与”设计是非遗活化的关键,游客的旅程始于漆器博物馆的历史溯源和叹为观止的精品欣赏,再经过大师工作室的技艺观摩,最终落脚于研学教室的亲手实践——从绘制漆盘纹样到体验标志性的“手掌推光”。

  “我们依托漆器博物馆等各个研学点位的功能布局,精心设计了沉浸式研学路线和分龄课程体系。”康显增展示着研学手册,上面分门别类:小学生体验漆画书签,中学生创作脱胎漆器,大学生参与产品研发……

  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体验核心技艺,该项目团队还独创了“观、听、寻、探、动”五步教学法——“观”是在博物馆了解“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艰辛;“听”是大师解读《百子德才图》中“孔融让梨”等典故的漆艺表达;“寻”是辨认漆树品种,了解每一滴漆液背后的自然馈赠与人类智慧;“探”是于恒温恒湿荫房中体验温湿度对漆面固化的影响,融合化学知识;“动”是亲手调色绘制漆盘,掌心推光至发热,体悟“工匠精神”。

  “过去招学徒难,现在孩子们主动来体验、来了解,这就是希望。”雷天勇看着研学教室里专注描画的年轻面孔,语气欣慰。

  识文描金是漆器中极为奢侈的工艺。但在清代晚期,因耗时耗材耗工,使用者日渐减少,工艺近乎失传。雷天勇经过近30年的辛勤研究与实践,创造性地恢复了这项技艺。如今,他还对文房、茶道等系列题材进行了创新性开发。雷天勇说,平遥推光漆器的推陈出新,既要重视千年古韵,更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这样它的发展动能才能持续增强,传承活力方能持续奔涌。

  “技艺传承的严谨性必须坚守,但体验需要适度简化。”雷天勇解释,在研学环节中,底漆处理等复杂工序由基地预先完成,游客在1-2小时内聚焦于描金彩绘或打磨推光等核心步骤。“确保他们带走的不只是一件作品,更是对‘匠心’二字的真实体悟。”雷天勇认为,这种“市场化传承”不是妥协,而是智慧。

  简易有趣的漆画书签制作、融入历史故事的情境教学,让这项古老技艺成功叩开了年轻一代的心门。而“唐都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普适性路径:以“体验化传承”突破保护困境,以“市场化运营”破解收益难题,以“数字化传播”打破地域局限,最终通过“多方协同”构建可持续生态。这,为山西乃至全国的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项目的可复制性在于三个关键要素:技艺本身具备观赏性与体验性基因、所在地拥有文化IP或旅游流量基础、形成‘政府+企业+传承人’的稳定协作体。”康显增展望未来,“研学只是起点,我们将深化‘晋商文化+漆艺’等主题课程,拓展线上‘云研学’,并推动这一模式在全省适宜的非遗项目中复制推广,让更多文化瑰宝开出传承与创新之花。”

  当游客带走亲手制作的漆盘,当少年在体验中萌生兴趣,平遥推光漆器的生命便在这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完成了生生不息的传递……这项古老技艺的活化新生,正为三晋大地非遗的永恒璀璨,探出一条可感、可触、可续的光明之路。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杨 实习生 孔梁毓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数字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