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和祥非遗活态传承 “融萃”老茶庄新体验新味道
案例
中华老字号太原乾和祥茶庄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
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 太原市供销社
简介
创立于1918年的太原乾和祥茶庄,是山西省唯一经营茶叶的中华老字号。其核心技艺“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艺”于2013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技艺通过科学拼配不同产地茉莉花茶,形成适合北方水质的“晋味道”,是乾和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在发展中,乾和祥探索出文化传承与茶品创新的实践之路,以“非遗+”模式活态传承。通过与山西中药材的融合,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结合,研发“茉莉桑叶茶”等创新产品,拓展山西药茶药食同源的影响力;通过“杯杯茶”、冷泡茶等创新产品,将传统茶饮与现代消费结合,吸引年轻消费者,提升茶文化的活力;通过茶博物馆建设运营,开展研学、书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融合旅游发展,提升了太原城市文化形象;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等新媒体手段传播茶文化,推动非遗技艺和文化的传承,为中华老字号的可持续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虽然立秋,烈日仍炽,太原市钟楼街乾和祥茶庄内,茶香袅袅。三元钱一杯的“茉莉花茶”盛在透亮的杯中,琥珀色的茶汤映着斑驳日影,引得往来年轻人打卡。
乾和祥茶庄在钟楼街屹立百年之久,而今的门面亦是依照当年原貌修缮。招牌左右的小匾、“龙团”“凤髓”的题字,茶香与墨香,沉淀着时光的韵味。走进茶庄的顾客,老中青三代都有,这盏延续百年的茉莉香茶,传承着老味道,又以焕新的模样赢得年轻人。
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艺”为根基,乾和祥茶庄探索出一条“非遗+”的创新之路,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保护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非遗技艺百年传承 师徒匠心拼配茉莉茶韵
创立于1918年的乾和祥茶庄,独门绝活儿是“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艺”,2013年,这项技艺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这一缕茶香里凝注了文化的分量。
乾和祥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艺,是技艺传承师将产地不同、等级相当、内涵元素各有特色的成品茉莉花茶原料,进行筛选、审评、鉴定,然后按照茉莉花茶形状、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八大因子”,拼配制成鲜醇爽口、回味无穷的茉莉花茶。
制茶的整个流程包含选料、审评、拼配、审样、包装等工序。其中最关键的是拼配环节,评茶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将不同产地成品茉莉花茶按照特定比例拼合,目的是取长补短,显优隐次,符稳品质,结合太原以至山西水质偏硬的特点,调配出最适合山西和北方人口感的茶品。所以,乾和祥茶庄所拼配的茉莉花茶外形条索紧细、锋苗显露,汤色黄绿明亮、晶莹剔透,香气浓郁纯厚,滋味鲜醇爽口,而且经“五泡”,余香犹甚。
这份特有的“晋味道”独门绝技,百年来传承了四代。
第四代传承人张俐丽是乾和祥茶庄经理。走进她的工作室,墙面上悬挂着《茉莉花茶拼配技艺操作规范》《茶叶感官审评标准》等,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茶叶样品和茶具、仪器等。这里既是传统技艺的传承场所,也是现代标准化的研发中心。
“过去学艺全靠师傅手把手教,口口相传,现在我们挖掘了传统技术,制定了精细的操作手册,技艺传承更有保障了。”张俐丽介绍,乾和祥茶庄创新构建了“师徒制+标准化+体系化”三位一体的传承体系,确保了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形成了“大师—骨干—学员”三级人才梯队,让这项百年技艺实现从“经验口口传承”到“标准化系统传承”的跨越。
“我们工作室的首要职责就是要为省级非遗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艺培养后备人才。”张俐丽介绍说,工作室不仅获得山西省总工会、太原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的认证,还培养了一批年轻传承人。在2024年“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功立业强技能”暨第十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太原市首届茶艺师大赛)中,茶庄有5位茶艺师入围,为企业储备了传承新生力量。
古法新创药食同源 茶饮焕新的时尚表达
坚守非遗技艺,是为了让茶文化历久弥新;而创新茶品,则是让传统智慧融入当代生活,乾和祥在传承中探索茶饮的更多可能。
古法为引,草木为方。深谙“药食同源”之道,2020年,乾和祥茶庄调研山西中药材产区,锁定晋城的桑叶,与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君雁药业共同研发,采用茉莉花茶融萃(拼配)非遗技艺,无数次拼配试验后找到最佳配比。用初春采摘的嫩桑叶,伏天绽放的浓香茉莉花,君臣佐使,茉莉桑叶在盖碗中交织舒展,香气鲜灵纯厚,汤色黄绿清亮,味道鲜爽回甘,茶的口感兼具药的功效,甫一上市就得到了茶客的认可,复购率节节攀升。基于茉莉桑叶茶的山西元素,作为文创和旅游纪念品,乾和祥让这款“可以喝的文化伴手礼”,成为外地游客行李箱里的“必选项”。
逛太原钟楼街,乾和祥的“杯杯茶”是年轻人的网红饮品,一度进入小红书热评榜,线上的热度带动了线下销量,高峰期每天能销售近两千杯。
杯杯茶的口味有8种,包括冷泡龙井、冷泡白茶、热泡茉莉花茶、热泡柠檬六堡等。一来解渴,更重要的是原叶茶,是乾和祥向喝咖啡、奶茶的年轻人推广中国茶文化的心意。
犹记2021年秋,改造后的钟楼街焕新亮相,乾和祥茶庄原址回迁。门前经过的年轻人很多,进茶庄的却很少。
“传统老字号揽客不能只靠情怀和老顾客,必须赢得年轻人。”茶庄人都在想着,怎么能把年轻人引入店里。
一天,张俐丽巡店时,听一年轻姑娘说茶水太烫,问有没有能冷着喝的茶?这句话让她心里一顿。她回复,过段时间再来,一定让你喝到冷泡茶。
安徽的松萝、湖北恩施的富硒茶、广西凌云白毫等一个个试过来,终于成功拼配出主打年轻人喜好的乾和祥冷泡茶。
有了冷泡茶的良好开端,乾和祥借鉴“边走边喝”奶茶思路,讨论出了多款原叶茶,装进透明杯,配上吸管,百年老店创新玩茶“潮”了起来。
茶饮创新让古老的茶文化以年轻化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中续写着中华茶道的故事。
柜台到茶博物馆 以茶为媒构筑文化共享空间
乾和祥茶庄是在百年前原址上翻建的,前身“谦和马店”是万里茶道太原段重要节点,发展历程诠释了晋商茶道的丰富内涵。
“谦和马店”是家客栈,熙来攘往间,将茶叶运往俄罗斯恰克图的晋商马队到太原多在此留宿歇息,“谦和马店”开始改做茶叶生意,将“谦和”二字更名为“乾和祥”,主打北方人喜欢的茉莉花茶。
这盏茉莉花茶的百年沉浮,更是中国北方近代茶叶贸易史的缩影。
2015年,乾和祥茶庄成为万里茶道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太原段提名点。2023年,国家文物局认定乾和祥为万里茶道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商贸文化遗存点。讲好百年乾和祥的故事,讲好晋商故事,讲好中华茶文化故事,乾和祥把珍藏百年的老宝贝们悉数翻找出来,再现最真实的茶庄历史和晋商茶贸易的变迁。
2024年9月,乾和祥茶庄类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闹中取静,传承了“要卖茶,三分雅”的店训,中式装修,典雅古朴。镇馆之宝是一面比利时木质玻璃座镜,据传,慈禧太后西迁逃难路经太原府时,曾在“谦和马店”旧址处短暂饮茶歇息,赠木质古镜一面。
展陈中的十六两青铜秤也是宝贝。古秤四个不同规格的秤盘表面斑驳,铜绿与岁月打磨的光泽交织。一斤十六两的规制是乾和祥茶庄诚信经营、不图厚利的见证。
以茶为媒,博物馆里品茗识茶,了解茶叶贸易故事、非遗拼配技术,还可以动手学习折叠斗形包装,这是乾和祥当年的老掌柜的首创,太原市市级非遗。9个步骤叠折下来,底部方方正正,上部隆起饱满,四面平整,棱角分明。斗形寓意日进斗金,包装纸上印着“方方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方可日进斗金”的经商之道。
在茶博馆里,近到迎泽区“府城漫步”读书会的文人墨客品茗论道、太原市小学生们来此初识“茶马古道”,远到来中国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法国滨海阿尔卑斯省议会主席考察团、法国圣地中学师生研学团等来访,茶博馆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已接待游客逾两万人次。在乾和祥,“非遗+旅游”这一成功模式,使其成为太原又一文化坐标。
既请进来,又走出去。乾和祥人走出茶庄,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技艺走进社区活动,与迎泽区校尉营小学联合编写老字号非遗进校园课程,参加“黄河非遗大展”进行非遗展览展示,赴晋城、汾阳、忻州等地参展。
此外,乾和祥“开”进抖音、视频号、美团、小红书等,与年轻茶友交流,宣传中华茶文化,展示茉莉花茶的拼配知识、品鉴方法以及茶庄的特色活动等,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更多游客慕名前来茶庄体验。线上影响力的提升,也体现在行业权威评选中。2023年《中华合作时报》对全国茶企前100名进行筛选排行,乾和祥的发文总量、互动声量、影响力值,综合排名名列前茅。
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乾和祥不断挖掘和总结发展路径,配合山西省老字号协会编纂《乾和祥老字号志》《当代晋商传统文化基因案例研究》等。师徒相授的非遗匠心,新茶品饮的年轻化探索,再到茶博馆里的城市文化客厅,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乾和祥实现了从卖茶经济向泡茶经济、茶文化传播综合发展的转变,企业也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
茶,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作为一座活态的“茶文化博物馆”,乾和祥见证着中华茶道的生生不息。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赵晋燕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