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文献编纂 书写山西抗日根据地壮丽史诗
案例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大型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编纂工作
山西传媒学院 山西人民出版社
简介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理念,以讲好红色故事、助力红色文化传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目标,聚焦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中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从版画、歌曲、新闻、戏剧、影像、文学等方面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系统性梳理,探寻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主导权的建设过程,努力构建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幅“火烧阳明堡机场”的黑白版画,配一篇文字报道《代县四区阳明堡的抗战工作》(原载于1938年6月10日《抗敌报》第三版),图文并茂,生动记录了山西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的场景……张汉静翻开一册《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中的一页,抗战烽火扑面而来。在他身后的书柜里,整齐摆放着《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其中《文献》14册,《研究》3册。像“火烧阳明堡机场”这样的红色版画,《文献》共收录了1600余幅。
张汉静,现任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由其领衔组织编纂,系《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大型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中首个系列,目前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大型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全套共计100册,3000万字,分为版画、歌曲、新闻、戏剧、影像和文学等6个系列。这是我国系统研究区域抗战文化的学术力作,同时也是山西省第一套全面研究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的大型历史文献,填补了我省在红色文化研究中的空白。
据悉,《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歌曲经典文献》《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新闻经典文献》正在编校出版中,戏剧、影像和文学丛书预计2027年全部出版完成。
让文献从档案里解放出来 让红色文化遗产“活”起来
山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对“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将《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后简称《大系》)大型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项目列入《山西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成立了编纂委员会,提出了丛书编纂的总思路、总要求、总目标,为丛书的研究、编纂和岀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西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资源,为“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研究团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研究素材。2018年,张汉静领衔组建“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研究团队,致力于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传播史系列研究,先后出版了《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传播史》《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传播研究》系列丛书以及相关论文等研究成果。2020年,在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的组织指导下,张汉静团队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启了《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的编纂工作。
“让文献从学术研究者的书宅里走出来,从档案里解放出来,使文献最大化发挥教育功能。”张汉静说,《大系》必须突破传统文献编纂方式的窠臼,用创新的方式让红色文化遗产“活”起来,以展现红色文化文献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大系》六套系列丛书,均以“文献+研究”的编纂体例,对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化梳理。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编纂中,首次采用“以文载图、以图识文、图文互应、文史互证”的形式;在红色歌曲文献编纂中,首次采用“以曲引文,以文载曲,歌曲、文献、影像互应”的形式,生动再现了红色文化文献的社会情境、文献价值、精神内涵及社会意义。
翻阅《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丛书,力群的《抗战》、古元的《青纱帐里》、罗工柳的《放哨》、佚名的《母亲送儿打东洋》等版画,都配以当时报刊杂志的文字报道或与重大事件相关的报道,以晋察冀、晋绥和晋冀鲁豫三个根据地各自分立成篇,按年代顺序分别编辑成册,表现宣传动员、武装斗争、政权建设、生产运动、文化教育、统一战线、反战典型、国际关系、英雄模范等内容,还把宣传画、年画、连环画都纳入体系,共同形成了以红色版画反映抗战的立体图景,既便于查看,又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红色版画文献资料库。
在《大系》研究编纂工作座谈会上,省社科联原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文史专家王志超曾评价:“由于抗战时期条件困难,不仅纸质差、印刷技术落后,就连刻制版画的各种材料和技艺都是因陋就简,而编者运用现代技术完美还原了这些版画的历史真实,并以‘附文’介绍版画本身与版画所反映的事件有紧密关联的文字报道,从而图文并茂地呈现了‘红色版画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历史衍变脉络。”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歌曲经典文献》《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新闻经典文献》等其余5套丛书也运用了同样的创新编纂方式。这些研究内容既相互独立,又互有关联,共同构建起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大系》首个系列《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引起积极的反响,先后入选2025年“山西好书”、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24年夏季“晋版好书”,获得第三十四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奖银奖。
深入田野乡村搜集挖掘整理 创新性保护传承红色文化遗产
《唱五更》《百团大战》《翻身》《共产党太行扎下根》《边区大生产》……这些由田野乡村搜集挖掘整理,经群众文艺工作者翻唱的红色歌曲,被一首首录制下来,生成二维码,“印”在了《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歌曲经典文献》的书页里。
“在红色歌曲文献编纂中,我们首次采用了‘以曲引文,以文载曲,歌曲、文献、影像互应’的形式,全方位记录和还原了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军民团结起来,共同奏响抗日救亡红色主旋律的生动历史文化景象,以唤醒读者灵魂深处的红色记忆。”张汉静说,歌曲是山西抗日根据地音乐传播的主体,是山西全域抗战波澜壮阔历史图景的生动呈现。《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歌曲经典文献》的内容涉及山西全部县域,所收录的红色经典歌曲的百分之六十,是第一次正式出版发行。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学经典文献》系统搜集和整理了山西抗日根据地有代表性的经典小说、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与红色歌曲的编纂方式相同,邀请群众文艺工作者朗读文学作品,形成音视频二维码,配合图文进行传播。
在《大系》编纂过程中,张汉静和团队成员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深入武乡、左权、兴县、五台等革命老区,对散落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民间藏家的红色文化文献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广泛开展口述访谈,系统搜集红色文化历史文献,抢救保护珍贵的革命文化遗产,让濒临失传的红色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理论的研究不能只是单纯的学术探索,更需要从实践出发,并回归到实践中。”张汉静说,在《大系》编纂研究中,他们深入基层开展田野调查,以文献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编纂团队从书斋里走岀去,用脚步丈量大地,在黄土中扎根,在田野上书写,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把科研成果的学术性语言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编纂中,张汉静团队特别注重将各类历史文献依照自身的特点加以遴选,在音乐、戏剧、美术、影像、文学等若干方面,以生动方式打造传播矩阵,以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使读者通过视觉、听觉形成立体的感受,从而使山西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文化回归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同时,充分展现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独特的内涵与永恒的魅力。
在编纂《大系》的5年中,张汉静和他的团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一直奔波在搜集、整理、研究的路上。他们在研究中编辑文献,在编辑中提升研究。在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结束采访后,张汉静和他的编纂团队又踏上了下乡搜集红色文化文献的征途,为《大系》后续系列图书出版做文献资料补充。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大型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是国内第一次聚焦于区域抗战文化的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学术探索。把它做成学术精品,不仅是对抗战史研究的新贡献,也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助力红色文化传播、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莉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