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薪火相传 文脉永续 山西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21 15:57:25

  三晋大地,文脉悠长。近年来,山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艺术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案例,蹚出了一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今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启动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推选申报工作,获得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经严格评审,从301项有效申报案例中,最终遴选确定15项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及5项入围案例。这些案例代表性突出、示范效应显著,是山西文化传承守正创新、星火燎原的的生动缩影,展现了三晋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勾勒出一幅文化传承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

  固本培元

  以人才与制度筑牢传承之基

  “当我凝视着太平兴国寺塔中精美的佛像和雕刻时,我的内心充满渴望,渴望将来能保护好它们!”2024年,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西大学文物全科专业学生李姝锦积极投身到运城市盐湖区的普查工作中。

  600名文物全科生,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山西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跃升和突破。

  自2022年起,山西省文物局等5部门联合发力,与山西大学合作开展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这一创新举措在全国率先推出,有效缓解基层文博单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保护利用队伍力量薄弱的难题,入选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并引来山东、陕西等省份也来晋“取经”,原样“拷贝”。

  8月12日,来自浙江的大学生小王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与云冈石窟大佛造像的合影,上面写着“终于圆梦”!小王说,7月份刚放假,他就在浙江博物馆通过VR技术看到了云冈石窟多元的艺术之美,于是就和父母商量,来大同亲自感受云冈石窟的壮美。如今的云冈,人才和制度的双重驱动,云冈石窟早已“走”出了大同,实现了与全国乃至世界公众“对话”的梦想,也为世界石窟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山西经验。

  2024年冬天,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青年团成立。当来自吕梁艺校的孩子们穿着崭新的戏服站在舞台上,展现一出出晋剧经典剧目时,该艺校戏曲教师郝雄飞激动地说:“他们曾是沾着泥土的‘丑小鸭’,却在戏曲的舞台上,蜕变成了闪耀的‘白天鹅’。孩子们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想,也守护住了晋剧的未来。”从晋剧老艺术家的“传帮带”,到青少年晋剧演员的独当一面,晋剧的接力棒从未掉落,通过晋剧人才培养工程,让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古韵新生

  以活化与融合激发文化动能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与产业深度融合,山西以创造性转化推动文化遗产“破圈”发展。

  “我最喜欢山西博物院推出的‘跟着展览学成语’板块,当时领着孩子学习了秦晋之好、甘拜下风、马首是瞻等成语和典故,小朋友也很喜欢各类动画视频。”在山西博物院的留言板上,一些妈妈粉表达了对“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展览的喜爱,一个展览就犹如一扇窗口,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领略历史的风云变幻。尤其是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创新了文物传播方式。该展览不仅展示了文物,还展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敢担当、尚大义、重实用、求变革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溶入民族血脉,植入文化基因,时至今日仍然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工作,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与利用。陶寺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普教育与旅游休闲有机结合,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远古文明的魅力。这里,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成为人们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生动课堂。

  如今的太原,被誉为“博物馆之城”,100多家博物馆竞相开放,成为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和建设的宝贵资源。一座座博物馆如璀璨明珠镶嵌在城市之中,一家家有着明确展陈主题的“类”博物馆,也正丰富和满足着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

  “喝一杯茉莉花茶,看店员们用传统包装方式包茶叶,这样的city walk很特别。”小红书上,很多游客分享了自己在太原的旅游路线,去中华老字号太原乾和祥茶庄打卡,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旅游方式,也让人看到了老字号创新经营方式,涅槃重生的示范作用。通过举办茶文化活动、开设茶艺培训课程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老字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商业价值。

  这些探索证明,文化遗产绝非尘封的记忆,而是可以融入时代浪潮的活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文化铸魂

  以艺术与传播延续人文星火

  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大型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的编纂,是我国系统研究区域抗战文化的学术力作,同时也是我省第一套全面研究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的大型历史文献,填补了我省在红色文化研究中的空白。在该套书籍编纂中,编者坚持从书斋里走岀去,用脚步丈量大地,在黄土中扎根,在田野上书写,以广大群众乐见的生动方式打造传播矩阵,以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让红色文化遗产“活”起来。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热闹非凡的民俗节庆,到高雅的艺术盛会,三晋大地正被一场场地方文化节庆“集群”点燃。山西各市所开展的节庆活动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每一个节庆都是千年文明的活态传承,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借助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我们能帮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提高技能,提供传承实践能力,让非遗与时俱进,迸发新的生命。”山西大学伊宝教授是文旅部非遗研培计划项目主持人,他介绍,山西大学非遗研究院深入挖掘山西各地的非遗项目,通过学术研究、技艺传承、产品开发等多种方式,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土壤。出版《山西非遗蓝皮书》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省保护成果丛书》,构建学术研究体系,同时推动成果转化,为众多山西的非遗传承人提供研修、培训计划,“将非遗融入高校教育,激活代际传承内生动力,为全国非遗系统性保护提供了实践路径和典型样本”。

  来自尼日利亚的蓝心,不仅体验制作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的中国鼓,还在拜师学鼓的过程中体会到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中国精神;乌兹别克斯坦的李米娜,在百年老店“老鼠窟”体验制作元宵的全流程,感受小小元宵里蕴含的团圆寓意……在《首席体验官》的视频节目中,外国人过上了“中国年”,他们不仅感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解锁了中华非遗密码。三晋文化对外推广传播系列视频广为传播,《首席体验官》的探索、《我是传承人》的坚守、《屋檐上的文脉》的深情,无不向世界传递着山西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实践,正是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的生动诠释。

  多维深耕

  以文化为根基照亮传承之路

  文化是历史的根脉,传承是时代的使命。山西以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为核心,推动文化传承实践迈向多维融合。

  旧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地方历史、风俗、人文等丰富信息。然而,许多珍贵旧志面临着文献散佚、解读困难、传承断层等问题。山西方志文化系统性传承工作,将散佚的旧志典籍转化为活态文化资源。这场跨越文献、学术与生活的系统性工程,使地方志不再是故纸堆中的文字,而是滋养地方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往往是通过语言去延续的,《语海》与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案例,体现在《语海》这套书籍的编纂中,该编撰工程耗时十载,汇“语”成“海”,用近9万条语汇构建起汉语文化的基因库,推动中华语言文化的活态传承。

  特色博物馆建设,成为山西文化展示的新窗口。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呈现晋商精神与金融文脉,成为新时代金融文化传播窗口;山西文学博物馆依托省级文保单位阎氏家宅与赵树理旧居,双馆联动展示现当代文学成就与人民艺术家创作生涯,活化文学记忆;山西省实验中学创新打造全省首个“古建筑校园博物馆”,携手专业机构将古建资源转化为育人场域,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载体与模式的突破性探索。

  平遥推光漆器是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以国家级非遗“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为核心,创新打造“匠心研学”文旅融合项目,通过建设博物馆、研学教室、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将传统工艺体验深度融入旅游场景,游客可亲手参与漆器制作,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魅力形成“非遗+旅游+教育”融合模式。

  山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丰富,但网络形象单一。为破解这一矛盾,山西经济日报社策划启动“留住记忆 留住乡愁”山西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拍摄计划,用影像记录乡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

  回望山西文化传承发展之路,守正创新的智慧与文脉永续的深情始终交相辉映。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犹如星火,汇聚成文化自信的燎原之势,映照着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山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续写时代华章,让文化薪火在创新中焕发夺目光芒,既照亮三晋大地的当下,更昭示着三晋文化的美好未来。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孙轶琼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数字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