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的“有机生长”③丨美丽之城 “绿字诀”重塑山城新风貌
八月的永川临江河,鱼儿在清澈的水中嬉戏,水草随波摇曳,两岸绿意盎然。美丽的景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休憩。
“这里曾因管网缺失、污水直排等,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没想到治理后,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临江河又回来了!”家住附近的居民罗相竖起大拇指,话语里满是欣喜。
作为长江左岸的一级支流,临江河的美丽嬗变正是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生动注脚。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夯实城市绿色本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如今,重庆正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生物多样性,以“绿”为笔重塑山城新风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版“巴渝山居图”。
数治减污 厚植生态保护“绿色基底”
“北环立交星光社区公园雨水箱涵排口COD、氨氮最高浓度分别为300mg/L、2.19mg/L,超过系统预设阈值。”不久前,两江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通过“巴渝治水·入河排污口精准管控”应用,及时发现了一起水污染事件。
工作人员介绍,借助系统内置算法,他们迅速关联周边污染源,通过污染因子比例推算,确定这是一起生活污染型事件。问题确认后,立即通过区级城运中心推送至城市管理局处置。城市管理局接件后,第一时间对相应排口开展溯源排查,组织管网维护单位进行污水管道抢修。短短一周,该问题就在系统内完成销号。
从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发现到高效处置,这正是重庆以数字赋能守护一江碧水的鲜活实践。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重庆已建立水环境问题“发现—交办—处置—销号—复盘”闭环执行链条,实现4000余个事件线上流转,问题处置时间由原来的10天缩短至1-2天。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指出,注重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在重庆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数字技术的威力,不仅体现在守护碧水之上,在守护“重庆蓝”中同样大显身手。
今年初,北碚区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微信群里弹出一条信息,附带两张疑似露天焚烧的照片。这些信息与照片,均来自北碚智慧环保“治气”体系。该体系由一个综合指挥调度中心、345套监测监控设备,以及覆盖全区17个镇街192个村(社区)的义务监督员队伍构成。义务监督员在群里收到信息后,20分钟内便赶到现场处置。
为实现多跨协同与分级贯通,赋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重庆研发“巴渝治气”应用系统,通过多跨数据在线归集交互,实现空气质量一图览、预测研判一掌明、重点项目一键查、区县考核一屏调等功能。
截至2024年底,全市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已连续2年达100%,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标准,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重庆蓝”靓丽的生态亮色。
数治减污,擦亮生态保护“智慧眼”,厚植山城绿色基底。如今的重庆,青山绿水相映,市民望见山水、亲山近水,一幅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时代“山水画卷”,正在重庆大地徐徐展开。
工业降碳 激活城市发展“绿色动能”
走进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的重庆百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亚”)卫生用品生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正以每分钟2000片的速度高速运转。除了隔段时间需要工人补充原材料,其余生产环节均实现无人操作。
“公司持续改进技术、引入新生产线,积极推行高效节能的生产运营模式。去年,在产量提升的同时,综合能耗与碳排放量均实现大幅下降。”该公司生产厂区负责人介绍,通过空压机余热回收改造,公司减少了锅炉使用时间;加装“电超人”节能器技改项目后,每月可节约电量36万千瓦时。
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百亚不仅在生产技术上向“绿”而行,还积极探索循环生产模式以提升产能。公司引入的光伏项目每年可提供1700多万度电,全面更换LED节能灯具,通过空压节能改造、电机运行优化持续降低能耗;与周边合作伙伴联动,将5000多吨废料送往焚烧发电厂转化为电能,通过垃圾分类实现资源梯级利用,真正让“废料”变“资源”。
百亚的绿色低碳发展,是重庆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生动缩影。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明确,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工业重镇,重庆近年来积极探索“碳”新赛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工业。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个。
为进一步释放绿色动能,重庆在全国率先印发动态更新后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818个环境单元实施差异化精准管控;开展产业园区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豁免环评管理、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管理的行业类别数量居全国第一,已审批项目环评2291个、涉及投资4851亿元。
此外,重庆将碳排放纳入环评、排污许可和环境信用管理,全市火电、水泥行业企业基本实现排污排碳“一证融合”;纵深推进气候投融资、减污降碳、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等试点,指导潼南区、涪陵高新区、西彭工业园区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国家试点;有序组织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火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控排企业履约,全市碳市场累计交易5345万吨、金额达12.92亿元。
从传统工业到绿色制造,从能耗管控到碳效提升,重庆以产业的“绿色蝶变”破解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让工业重镇的绿色动能持续奔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立体增绿 绘就大美山城“绿色画卷”
清晨的渝中区虎头岩绿道,78岁的周大爷正带着孙女辨认植物。“这是黄葛树,那是三角梅,前面还有野蔷薇!”沿着悬空栈道向下望去,5.1公里长的绿道宛如一条彩色丝带,将悬崖、轨道站、社区串联成一体。
“以前这里是荒坡,现在出门就能逛公园,晚上还有人来跳坝坝舞。”周大爷的孙女最钟爱栈道上的玻璃观景台,站在这里能看见嘉陵江的货船缓缓驶过。
绿色,是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全面塑造绿色低碳整体大美的山水都市新风貌。
近年来,重庆聚焦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保护,推动城市绿地扩容提质、生物多样性丰富提升,让市民“出门能见绿、开窗可赏景”,在城市空间中直观感受自然之美。如今,这样的“绿色惊喜”在重庆随处可见。
在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落羽杉的气生根在水中轻轻摇曳,中华秋沙鸭划破水面,岸边芦苇荡里候鸟齐鸣。这片镶嵌在三峡库区的水域,曾因消落区水位波动,面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的世界级难题。而今,随着全国首例水库碳汇交易的成功落地,汉丰湖以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蜕变,诠释着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深层内涵。
在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被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灭绝的中国特有植物崖柏,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成功实现人工繁育,野外回归面积超4500亩,种群数量实现可持续增长,彻底扭转了极度濒危的状态。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重庆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190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5%以上;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7025公顷,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
从城市绿道到湿地湖泊,从濒危物种保护到矿山修复,重庆以立体增绿构建起多元共生的生态共同体。这不仅让城市生态系统更趋稳定,更让市民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让山水之城的生态魅力愈发彰显。
重庆的绿色实践,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坚实基石,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本。这座城市正以坚定的步伐,在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持续前行,让山水之美与发展之力交相辉映,共谱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乐章。
第1眼TV-华龙网 陈雨/文 董进/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