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书房、VR穿越、银龄课堂……暑期江苏图书馆越“夜”越精彩
8月21日晚上八点半,南京图书馆的24小时自助阅览区依然座无虚席。32岁的IT工程师王磊正专注地研读一本人工智能专著,手边的笔记本已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白天工作节奏太快,晚上这里安静,效率特别高。”说完,他推了推眼镜,再度埋首书海。
这样的情景,如今在江苏多家图书馆悄然成常态。当城市渐入夜色,图书馆成为一盏亮着的灯。越来越多图书馆选择延长夜间开放时间,伴随服务延时的,是更丰富包容的文化体验。
“图书馆之夜”点亮城市
为满足市民“白天避暑、夜间充电”的需求,南京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等多家公共图书馆纷纷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1:00。这种“夜间化”服务不仅拓展了图书馆的时空边界,更悄然重塑了城市的文化生活节奏。
升级的远不止开放时间,更包括全方位的体验提升:南京图书馆在24小时自习区加装隔音玻璃、增设静音座位和护眼台灯,为夜读人群营造出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新增的职场技能、健康养生、旅行摄影等实用类书籍,也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多元需求。苏州图书馆同样不遑多让,经过升级回归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空间扩大一倍,以50个舒适座席和4000册精选图书打造出一座全天候的“知识便利店”,让阅读突破时间限制、融入市民生活。即将升入初二的江慧泽是这里的常客,她表示:“夜晚这里格外安静,没有白天的喧闹,更容易让人静下心来投入学习。”
夜间服务的创新不止于硬件。科技与文化的盛宴,也在温柔的夜色中悄然绽放。8月初,在苏州图书馆高新区文体中心分馆的天文观测区,孩子们排起长队。10岁的小天文爱好者张子涵通过专业望远镜第一次清晰看见土星环,兴奋地拉着爸爸的手说:“图书馆的叔叔说下周还能看木星!”在盐城市图书馆,600余名观众正通过巨幕共同观看“苏超”联赛的激烈角逐。当常州队攻入首粒进球时,全场瞬间沸腾——资深球迷老陈与身旁的大学生小李虽然素不相识,却在这一刻情不自禁地击掌相庆。
7月28日晚,无锡市图书馆内回荡着民族乐团的悠扬乐声,一曲《渔舟唱晚》将200多名观众带入如诗如画的江南梦境。《无锡景》《寒鸦戏水》《苏南小曲》等经典曲目轮番奏响,勾勒出灵动温婉的江南韵味,令人沉醉流连。
8月24日晚,金陵图书馆茶艺体验区茶香袅袅,国家一级茶艺师章柏平带来了一场创新茶艺表演与意境茶席欣赏,为夏夜注入雅趣与馨香。据悉,金陵图书馆今夏推出多元夜校课程,涵盖传统技艺、职业技能、艺术修养与健康生活四大类别,从传承文化精髓到提升个人竞争力,从拓宽审美边界到唤醒身心活力,全方位覆盖市民的夜间学习与休闲需求。南京市民李欣报名了茶艺和书法两门课程,晚上来图书馆上课,成了李欣最期待的事,“不仅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更结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她看来,图书馆正实现从传统“知识仓库”向“复合型文化空间”的深刻转型。夜间图书馆点亮的,早已不只是阅读的灯光,更照亮了八小时之外生活的更多期待与可能。
暑期图书馆的“科技变身”
当图书馆遇上前沿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个暑期,江苏多家图书馆给出了答案。XR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彻底重塑人们的阅读体验,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更沉浸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在金陵图书馆,国内首部地方文化XR互动作品《一座金陵城》吸引了许多读者驻足体验。只需戴上VR设备,读者便可“穿越”回明清时期的夫子庙:在大成殿邂逅AI导览员,于乌衣巷的棋盘上触发传送机关,或在秦淮河的粼粼灯影中,亲历文德桥“分月”的奇观。更巧妙的是,作品中还融入了盐水鸭、烤鸭等南京美食元素,读者可化身“寻鸭使者”,在互动剧情中探寻南京烤鸭背后的历史渊源。这一创新尝试,让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了起来,从高阁珍藏走向指尖触摸,极大激发了年轻群体对本土文化的兴趣。
南京图书馆则推出了《无象之境·瞬息全宇宙》MR特展。观众戴上Vision Pro设备,便仿佛置身浩瀚宇宙,在泰坦巨人的引领下穿梭时空:可探寻恐龙灭绝的真相,触摸古蜀三星堆的神秘遗迹,抑或遨游星际深空、解锁宇宙奥秘。阅读推广部主任顾晓宁表示,本次展览是图书馆在“文化+科技”融合上的一次重要探索。“通过科技赋能,我们将图书馆从传统的阅读空间拓展为文旅体验新场所,希望能打破传统图书馆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市民游客来了解文化、了解南京。”
记者获悉,南京图书馆还推出了一系列古籍VR互动小游戏,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古籍的距离。读者可以在线模拟古籍装帧的全流程,亲手“制作”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也可以从调制糨糊开始,一步步体验拆解、修补、压平等十余道古籍修复工序。而金陵图书馆推出的“守护古籍珍典”LBE VR沉浸体验,则让参与者仿佛置身修复工坊,直观感受延续千年的技艺与匠心。在南京市阅读促进会会长杨长进看来,图书馆的“VR”“AI”化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文化传播的“破圈”实验——以更开放、更互动、更年轻化的姿态,吸引大众尤其是年轻人重新走进文化现场,触摸历史、感知文明,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普惠化让阅读无差别触达
近日,75岁的南京市民张淑琴来南京图书馆参加DeepSeek人工智能培训课,在馆员指导下,她学会了用智能程序进行健康管理、食谱推荐、制作旅行计划,以及修复老照片等,老人兴致勃勃地说:“没想到我这个年纪还能当科技达人。”为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个暑假,南京图书馆面向老年读者开展了多场智能手机应用培训活动,内容覆盖从12306购票、地图导航、手机打车、预约挂号等基础实用功能,到抖音视频拍摄、剪映特效制作等进阶操作,全面帮助老人适应智能时代。
南京图书馆读者服务部、“益银龄·E课堂”的燕老师表示:“我们的课程始终紧跟老年人实际需求和当下社会热点进行动态更新。”“益银龄·E课堂”自2021年4月启动以来,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数字技术应用公益培训,已服务超过2000名老人。下一步,南京图书馆计划将培训内容视频化,以录播形式上传至在线平台,进一步扩大课程覆盖范围,让更多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学会智能设备的使用,共享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这个暑期,还有些图书馆在面向特殊群体尝试,自8月1日起,金陵图书馆联合多家单位推出“书香盲道”无障碍电影公益放映活动,《八子》《红星照耀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100部红色影片,将以口述影像的形式深入南京市各区的残疾人读者之家和图书漂流站,开展巡回放映,为视障群体带来“可听”的光影体验。
作为全国最早设立视障阅览室的公共文化机构之一,南京图书馆目前拥有3万余册盲文、大字本及有声读物等文献资源,并提供送书上门、视障读者接送服务等个性化服务。此外,南图还通过国家无障碍格式备案,制作了数十本明盲对照儿童绘本,并组织志愿者录制有声读物,助力视障儿童家庭共读。南京图书馆读者服务部视障阅览室主管张磊表示,南图高度重视面向残疾人群体的专业化阅读推广,近年来已多次举办各类针对性活动,包括视障读者女性作家作品品读沙龙、中华传统经典《礼记》读书会、听障读者人工耳蜗科普讲座,以及心智障碍青少年绘本阅读会等。每一项活动均根据不同障别群体的身心特点量身设计,切实推进阅读公平与包容性服务,真正践行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普惠型图书馆理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实习生 于罗清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