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预告|范勇鹏教授24日解读“大运河与中华政治文明”
8月24日(本周日)14时,“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将走进苏州,在世界文化遗产宝带桥畔的吴文化博物馆内论道运河。本期讲堂以“大运河与中华政治文明”为主题,特邀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教授担当演讲嘉宾。讲堂举办前夕,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对范勇鹏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听他讲述运河里流淌的文明基因,以及我们怎样在大运河的波光中,读懂中华政治文明的智慧与特色。
一条河,为什么能回答“何谓中国”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反复讲运河?因为离开运河,‘广土巨族’这四个字就缺了主动脉。”专访一开始,范勇鹏便抛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在他看来,中国地理的两个特征——众多板块、主要江河东西走向——容易导致分裂,而运河恰是中国人“自己改造自己摇篮”的伟大成就:它把天然河流编织成一张人工巨网,让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跨越地理单元长期对话,“这张网一旦成型,中国就再也回不到碎片化的邦国时代”。
范勇鹏将在24日的演讲中,还将进行东西方对比:西方文明基于地中海的“空心结构”,形成城邦—联盟—帝国的传统;中华文明依托“横向”的长江、黄河,辅以“纵向”的运河系统,创造出早熟的统一性制度文明。“如果说地中海孕育了‘公司国家’的基因,那么运河就孕育了‘文明型国家’的基因。”他笑言,这是他给苏州听众准备的“第一重惊喜”。
大运河带给中国的四重密码
专访中,范勇鹏用四句话,概括大运河带给中国的“制度密码”。
一是规模密码。秦36郡、汉103郡、唐300余州,管理幅度难题在农业时代几乎是无解的。但郡县制+运河,让物资、人才、信息以水为径,大大扩展了管理幅度,支撑起人类史上最早的大型官僚国家。
二是认同密码。从《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到《儒林外史》里的瓜洲,南北饮食、语言、戏剧在运河码头相遇、融合。没有这条河,就没有今天一口普通话、一桌淮扬菜所构建的共同味觉。
三是周期密码。范勇鹏提醒记者注意一个细节:历史上长安缺粮,皇帝只能“逐粮东都”;北宋定都开封,则是经济压倒安全的妥协。运河的每一次淤塞或畅通,都牵动着都城迁移、王朝更替,它像一幅心电图,记录了中国政治中心的摆动。
四是现代密码。今天江苏段年运量5亿吨,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在他看来,新能源货船、分布式光伏码头、北斗智能调度,让古老运河成为“内循环”最绿色的基础设施,这是21世纪对千年工程的一次文明级升级。
在苏州,寻找“运河的答案”
本期讲堂现场设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正对中国大运河遗产点——宝带桥。范勇鹏表示,中国的运河记载始于春秋吴国,运河是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能够在苏州“开课”,也是一次难得的机缘。
穿汉服游宝带桥,已逐渐成为年轻人来苏州必不可少的打卡项目。在范勇鹏看来,今天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热是好事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觉醒和复兴的反映。近代以来被侵略殖民的百年屈辱,使部分中国人一度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和否定,为了超越西方、实现现代化,我们过去也更多关注对别国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随着中国发展和世界地位的改变,重视文化、重塑文化自信成为我们的必然要求。
范勇鹏认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本次大讲堂他要讲到的政道传统,以及哲学、科技、艺术等很多方面,我们今天的传承、发掘、恢复、发扬和再创造都还不够,很多方面都是刚刚起步。但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尊重和喜爱就是一个最好的出发点,首先要爱要敬,然后自然会去学习、交流、钻研,之后才能够弘扬、发展和创新。范勇鹏希望24日的讲堂,能让更多年轻人意识到,我们不仅是运河遗产的消费者,更是运河精神的继承者和续写者。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