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鄂台情缘

半纸家书牵两岸,利川台胞返乡寻亲终团圆——这一抱,等了84年

发布时间:2025-08-25 11:36:46

半纸家书牵两岸33

  “出站了,出站了!”

  8月16日下午,利川火车站出站口簇拥着一群手捧鲜花、眼含热泪的人。当来自台湾的曾凤梅女士脚步迟疑地走出闸口,其堂姐曾凤桃一个快步上前,紧紧将她拥入怀中。两人相顾无言,唯有泪水无声滑落。这一抱,她们等了整整84年。

  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团圆故事,也是一段跨越海峡、绵延三代的寻亲历程,更是两岸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生动写照。

  半页家书——三代人的夙愿

  在利川市团堡镇,曾家老一辈都记得“曾景祥”这个名字。

  1941年,年仅16岁的曾景祥加入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参加抗日战争。战后因历史原因滞留台湾,从此与大陆亲人断联,距今已84年。

  “他总跟我们说,我们的根在利川团堡。”曾景祥的女儿曾凤梅哽咽地说起父亲生前的叮嘱,“男孩子取名要用‘行’字辈,女孩子是‘凤’字辈,家谱不能乱。”

  1988年,一封写着台北地址、仅有半页内容的简短家书几经辗转,终于送到利川市团堡镇曾家人手中。信纸已被摩挲得泛白,清楚写着曾景祥在台湾成家、育有子女曾行华与曾凤梅的信息。

  “我们立刻按地址回信,却没收到回音。”77岁的曾行斌是家族中负责保管家谱的。他回忆,从那以后,这半页家书成了全家“最珍贵的秘密”,也成了三代人未了的心愿。

  转机出现在2024年夏。

  曾在恩施成功寻亲的台湾篮球教练宋然诊,在一次两岸交流活动中得知曾家的故事,提出帮忙。“我经历过寻亲的艰难,更懂得团圆的意义。”他说。

  在州台办、利川市政府和恩施日报社的联合协助下,一场跨越海峡的寻亲行动迅速启动。

  经数月努力,2024年8月,终于联系上了曾凤梅。“当她准确说出‘利川团堡’和字辈排序时,我就知道,我们找到了亲人。”曾行斌说。

  一场团圆——迟到84年的拥抱

  8月16日,曾家老宅热闹非凡,100多位族人早早聚在院中,等待来自台湾的亲人。

  曾凤梅一步步走进院子,看着眼前一张张陌生又亲切的脸庞,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在曾行斌郑重递来的族谱上,她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曾景祥”三个字,久久不能言语。

  “回家了,终于回家了。”80多岁的曾凤菊是曾凤梅在大陆的堂姐,她紧紧握住妹妹的手说,“长辈们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你们联系上,这就是血浓于水的力量。”

  为了这次重逢,曾凤梅等其他家族成员从武汉、福建、广州等地赶回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欢迎仪式上,曾行斌表示,这份亲情映照两岸关系,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同根同源,虽地理相隔,却共享祖先的荣光与责任。“我妈妈找到的那些资料,和利川市团堡镇曾氏家族的资料一模一样。”曾凤梅的眼角噙满了泪水说,“凤桃姐姐的模样和我很像,这是基因的力量。”

  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如舟,但血脉是永不折断的桨。

  “这织锦里,有土家族的纹样,更有两岸同胞的亲情。”州台办副主任向信任为曾凤梅戴上西兰卡普。这块色彩绚丽的土家族非遗织锦,既是恩施的文化瑰宝,更是两岸亲人的“连心结”。

  向信任的话,道破了团圆背后的深层意蕴:从曾家三代寻亲到宋然诊双向帮扶,都印证着“两岸一家亲”,更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无论海峡多宽、岁月多久,认祖归宗、血脉相融的民心从未改变。

  一种力量——血脉深处的回响

  曾家的团圆并非孤例。

  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回到大陆寻根谒祖。

  曾凤梅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祭祀先祖,触摸墓碑上的名字;观腾龙洞的自然奇观,览龙船水乡的文化风情;尝地道土家菜,听亲人说家乡的故事……

  “我要把这一切都拍下来,给台湾的亲人们看。”曾凤梅说,“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根永远在这里。”

  “海峡再宽,隔不断血脉;岁月再久,磨不灭思念。”曾凤梅说出父亲生前最常念叨的一句话,“我们这一代终于团圆了,下一代绝不能再生分。”

  84年光阴、三代人夙愿、半页泛黄家书,最终凝聚成这一温暖拥抱。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更是千千万万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缩影——虽隔海峡,犹是一家人。(曾维明)

  湖北省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