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抗日记忆?|“把鬼子赶出去” 98岁刘善元腿嵌十余弹片,“站直活”刻进烽火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作为抗战烽火的重要阵地,连云港这片热土曾有多支重要的抗日力量在这里交汇,无数抗战英雄的英名在这里镌刻。新华日报社连云港分社联合连云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赣榆区史志办等单位,一起发动连云港全体市民,从身边的红色故事、纪念设施、抗战物件入手,讲述抗日记忆。让我们根据您提供的线索,用笔和镜头,一起去挖掘、整理、记取,一起去读取中华民族历史中悲壮的一页,以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初秋的阳光漫过客厅,98岁的刘善元老人静静坐在沙发上,目光落在小腿那片凹凸不平的皮肤上——十多片嵌在骨血里的炸弹残片,像一枚枚永不褪色的勋章,镌刻着8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当他布满老茧的指尖轻轻拂过墙上悬挂的军功章,眼神突然变得清亮,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943年那个硝烟滚滚的夏天,回到了自己用青春热血守护家国的峥嵘岁月。
3斤煎饼藏壮志,16岁少年夜奔投八路
1943 年的赣榆,笼罩在日军铁蹄的阴影下。村庄被烧得面目全非,乡亲们在刺刀下的哭号声,成了16岁少年刘善元心中永远的痛。“日本人把人往死路上逼,咱不能当孬种!”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老人攥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那时候就一个念头:把鬼子赶出去,让咱中国人能站直了活!”
没敢跟家人道别,刘善元悄悄揣上3斤煎饼、一小罐咸菜,和6个同乡少年约定:投奔八路军去。黎明前的城墙下,7个半大孩子屏住呼吸,趁着哨兵换岗的间隙,像泥鳅似的溜出城门。白天蜷在芦苇荡里啃干煎饼,夜晚借着月光在田埂上疾行,饿了嚼口咸菜,累了就趴在草堆里打个盹。三天三夜,磨穿了鞋底,脚底板全是血泡,可谁也没喊过一声累。
“到了山东沂水县的115师驻地,领导看着我们这群满身泥污的娃,笑着说‘好样的’!”老人眼里闪着光,80多年前那碗小米饭的香气仿佛还在鼻尖,“第一顿吃的小米饭配青菜豆腐汤,香得能把舌头吞下去。还有新衣服,穿上身的时候,腰杆挺得特别直。”
连夜奇袭赣榆城,目睹政委符竹庭牺牲
入伍才几个月,一场硬仗就来到了刘善元面前——攻克赣榆城。
1943年11月,为粉碎敌人打通海(州)青(岛)公路的企图,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和司令员陈士榘亲自挂帅,指挥军区主力老6团、23团以及海赣独立营等部队,攻打滨海区南面日伪军“蚕食”该区的前哨阵地赣榆城。
当时,赣榆城内驻扎着伪和平建国军第36师第71旅以及伪保安队、盐警队,总兵力2000多人。近10米高的城墙像条恶蟒,炮楼林立,工事坚固得像块铁疙瘩。
1943年11月19日夜,寒风吹得城墙上的灯笼直打晃。刘善元和战友们伏在城外,手心攥出了汗。忽然,城北门外传来暗号声,是我军内线——伪军第141团副官刘连城,他带领2名化装的突击队员叫门,城门内站岗的伪军毫无防备,城门“吱呀”一声开了道缝,突击队像箭一样冲了进去。“喊杀声震得耳朵疼,俺八路军战士一个个跟猛虎似的,敌军吓得腿都软了!”
第二天,负隅顽抗的伪和平建国军第36师第71旅旅长李亚藩率残部缩进中心炮楼。老6团的神炮手李玉章架起九二钢炮,三发炮弹下去,炮楼顶上就竖起了小白旗。“缴获了两千多支步枪,还有8挺机枪!”老人拍着沙发扶手,声音陡然拔高,“那天我站在城墙上,看着太阳照遍赣榆城,眼泪哗哗地流——俺把家乡夺回来了!”
可胜利的喜悦没持续几天,噩耗就传来了。11月26日清晨,去大树村检查俘虏处理情况的符竹庭遭遇日军突袭。“符政委带着我们骑马突围,正向前跑着,他从马上摔了下来……”老人的声音哽咽了,眼圈瞬间红透,“我和警卫员把他的遗体藏在芦苇荡里,跑着回去报信,一路哭一路跑,心像被剜掉一块。”如今,抗日山烈士陵园里的那座墓碑,成了老人心中永远的牵挂,“前些年还能拄着拐去看看,现在走不动了,就常在心里跟他说说话。”
敢死队里“硬骨头”,炸碉堡负伤退役返乡
抗战胜利的欢呼还没散尽,刘善元又跟着部队挺进东北,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后来攻打徐州时,部队被一座顽固的碉堡挡住了去路。“我去!”刘善元第一个报了名,成了敢死队的一员。他和战友背着40多斤的炸药包,在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泥土混着鲜血糊满了全身。“点燃导火索后没动静,我心想坏了,刚爬过去想检查,‘轰隆’一声,天崩地裂!”
战友当场牺牲,刘善元被气浪掀飞,双腿被炸药碎片深深嵌入。醒来时,他已经躺在临时救护所里,军医正拿着在火上烤过的剪刀,准备给他取弹片。“没麻药,就灌了半碗烈酒,咬着毛巾硬挺。”老人指着小腿上深浅不一的疤痕,“镊子在肉里搅来搅去,疼得浑身冒汗,可我一声没吭——比起牺牲的战友,这点疼算啥。”
1949年10月,双腿再也跟不上部队的步伐,刘善元含泪脱下了军装。回到港城后,他被分配到电厂工作,直到1980年离休。
如今,刘善元已是四世同堂,家里时常围着叽叽喳喳的重孙辈。他总爱拉着孩子们的手,指着腿上的伤疤讲过去的事:“以前一天两顿稀粥都喝不上,现在顿顿有肉吃。这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人用命换的。你们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阳光洒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些深刻的纹路里,仿佛还跳动着当年的烽火;小腿上的弹片,依旧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而老人的故事,就像一粒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慢慢长成守护家国的力量,让红色的记忆永远传承下去。
通讯员 庄婷婷 戚跃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芳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