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市汶上县康驿镇东石塘村,有位特殊的村医——孟庆见。他因小儿麻痹症落下左腿残疾,本该是需要照顾的人,却凭着一条腿、十余副拐杖和一辆车,30年里始终守护着全村人的健康,成了千余位村民信赖的“医靠”。
村里有一位“拄拐医生”
披上白大褂、拄起拐杖、背上药箱……每天早晨八点,孟庆见都会准时出现在东石塘村中心卫生室里。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为村民看诊、给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帮村民体检等。
今年57岁的孟庆见,因左腿残疾,行动很不方便。“小时候我的身体不好,我母亲的身体也不好,我就想学医,一是想给自己看病,同时也想把我母亲的病治好。”说起学医的初衷,孟庆见这样说。
初中毕业后,孟庆见开始自学医疗知识,后来自费到原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三年,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努力,最终考取了证书,成为全科医生。
1993年,孟庆见从济南学成回来后,先是在原康驿乡卫生院实习了一年,后来回到村里,跟着乡医李清灿学习了将近一年这才上岗。
孟庆见至今记得第一次出诊的难处。1995年冬天,下着鹅毛大雪,村民谢祥群的女儿高烧不退,只能请他上门。“那时候村里全是泥巴路,正常人走都难,何况我拄着拐。”不到700米的路,他摔了好几跤才走到,看完病又一步步挪回家。从那以后,这样艰难的出诊成了他的日常。
“以前诊所没有现代化设备,只能靠‘望闻问切’”。孟庆见说,现在设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补贴与帮扶政策也多,村民们看病更方便了,花的钱也更少了。30年来,孟庆见一边工作,一边不断学习,他的医术日益精湛,来找他看病的,除了本村的村民,还有很多周边村庄慕名而来的人,小小的村卫生室,平均一天要接待二三十位病人。
“实实在在为大家服务,治好病最重要。”孟庆见说,以前有一天最多接待过一百多个病人,忙到凌晨一点多才休息。30年,几乎每一户村民家,孟庆见都去过,村民大多都找他看过病,他用爱心和医术一路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当好全村人的“健康拐杖”。
四轮电动车成了“120”
每天在诊所里,孟庆见给村民开好药方后,用两手撑着桌角慢慢站起来,一步一步挪到药房拿药,在药盒上写清用法,还会反复叮嘱村民吃药的时间和剂量。
“有时候凌晨五点就有病人来,晚上九点下班也是常事。”即便下班了,他也24小时待命,谁家有人突发疾病,一个电话过来,他背起药箱就上门。
村民董洪卫说,找孟医生看病已经成了习惯,村里谁有个头疼脑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孟庆见坦言:“我当医生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让乡亲们方便看病,少花钱就能看好。”乡亲们赚钱不容易,他诊疗时总想着让大家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
不过,村卫生室条件有限,遇到大病,孟庆见也没办法。有一次,村里一位老人突发疾病,他赶到后做了初步处理,赶紧让村民打120,可医院太远,救护车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这件事让孟庆见一直耿耿于怀。
平时舍不得买件新衣服的他,这次狠了心,花46800元买了辆四轮电动车。“就想在治病救人的时候,能多给村民争取点时间。”2021年,村民王民突然胃痛,孟庆见凭经验判断不像胃病,很可能是心梗。他立马开着电动车把王民送到大医院,检查后果然是心梗前兆,因为送得及时,王民很快就治好了。
村民牢记他的电话号码
30年里,孟庆见记不清用坏了多少副拐杖,摔过多少跤。“有时候觉得累,但一想到还有村民等着我看病,再难也得坚持。”东石塘村有1300多村民,常住人口约400人,要是没有这个卫生室,大家看病得跑到镇里的医院,来回很不方便。“有孟医生在,我们不用跑远路,太方便了。”采访时,几位上门看病的村民都这么说。
村民冯磊告诉记者,为了让大家随时能找到他,孟庆见的手机号一直没换过。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有慢性病的老人,除了自家孩子的电话,记得最熟的就是孟庆见的号。“只要有需要,打个电话,孟医生就会来帮忙。”
面对村民的称赞,孟庆见很感动。他说,这些年在村里行医,也受到不少村民的照顾:有人外出回村,会问他要不要带药;他拄着拐路过村民家门口,总被拉进去吃饭。“能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我特别有成就感和荣誉感。”孟庆见说,是村民的信任支撑着他一直走下来,他会继续当村医,直到退休的那一天。
(张超 张明 王春燕 赵延怀)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