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台视窗 > 陕西新闻

皇甫诞碑:碑刻珍品 书法典范

发布时间:2025-08-29 11:44:12

  姓名:皇甫诞碑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唐朝

  年龄:1300余岁

  现住址:西安碑林博物馆

  群众新闻记者 赵茁轶 见习记者 周思言

  西安碑林博物馆以“金石渊薮”之名享誉学界,馆内历代碑刻珍品荟萃。其中,初唐皇甫诞碑尤为瞩目。皇甫诞碑的碑文由宰相于志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堪称楷书典范。

  西安碑林博物馆001号讲解员杨烨介绍,馆内标志性的“碑林”匾额、《石台孝经》碑亭上方及新馆大厅顶部题字,其中的“碑”字与“林”字极可能源自林则徐摹写的皇甫诞碑集字。

  这一细节揭示了此碑与博物馆标识的特殊关联,标志着皇甫诞碑在书法史上的深远影响。它是解读欧氏书法与唐代楷书发展的关键物证,凝聚着古代文人忠义守节的风骨与以艺载道的精神传承。

  壹 书法杰作 欧体名篇

  皇甫诞碑是为隋代官员皇甫诞刻立的颂德碑,通高314厘米,宽90厘米,碑额篆书“隋柱国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刻于唐贞观年间。碑文共28行,满行59字,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是欧阳询现存于世的代表作之一。

  初唐书法,首称“欧虞”,“欧”即欧阳询,“虞”是虞世南。

  欧阳询出身名门望族,史书记载他聪敏好学,过目不忘。李渊、李世民两位皇帝都非常器重他,“开元通宝”四字即为他的隶书作品。欧阳询曾担任太常博士、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等职位。

  《隋唐嘉话》记载,欧阳询在一次出行途中,偶然见到一块古碑,为西晋书法家索靖所书。他当即勒马驻足观赏,良久才离去。行出几百步后,心有不舍,又调转马头返回碑前,下马静立观摩。站得疲倦了,便铺开毯子坐下继续细看,最后,索性宿在碑旁,一连三日,反复揣摩后方才离去。这一轶事,足见欧阳询对书法的痴迷。

  欧阳询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皆能,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虞世南夸赞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以欧阳询书法为代表的欧体与颜体、柳体、赵体并称“中国楷书四体”。

  “皇甫诞碑书法结构完美、法度严整、骨气劲峭,历代论书者皆以此碑为欧书险峭之笔。”杨烨介绍。

  皇甫诞碑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清代初期著名书法家、学者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认为它因险绝而珍贵:“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

  “欧阳询现存的作品中,堪称国宝的碑石非皇甫诞碑莫属。皇甫诞碑没有进行过修补,集原碑、原字、原样为一体。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碑上的界格。这种事先打好的格子,在古代叫乌(朱)丝栏。书法家在格子里直接写字,能够更轻松地谋篇布局。”杨烨说,“欧阳询大部分的碑石作品是书丹上石,就是用毛笔蘸着朱砂直接把字写在碑石之上。”

  杨烨介绍,中国书法史上,“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和“大小欧阳”(欧阳询、欧阳通)属于集大成与开拓者。他们不仅是书法大家,还善于总结,是书法理论家。欧阳询提出的练字八法,撰写的《传授诀》《三十六法》等,总结了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与美学,有力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欧阳询的字不仅深受国内推崇,还名扬海外。当时,日本、朝鲜等国遣使前来求其墨宝,民间亦争相效仿其风格。

  日本发行量很大的报纸《朝日新闻》的报头题字,正是源于欧阳询的笔迹。该报在创刊之际,从欧阳询《宗圣观记碑》中选取了“朝”“日”“闻”三字,并将“亲”与“斤”二字组合成“新”字,最终拼接为报头。

  如今人们使用的“仿宋字”,是1916年西泠印社丁辅之、丁善之兄弟模拟欧阳询楷书特点,将之与宋体字的间架结构融合在一起设计的。欧阳询的书法至今仍得到大众的喜爱。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地点和角色名字的字体均采用了欧阳询与欧阳询之子欧阳通的楷书。

  贰 忠廉楷模 后世典范

  皇甫诞究竟是谁,竟能请初唐宰相为其撰写碑文,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亲自书丹?

  史料记载,皇甫诞在隋朝时于宫廷争权斗争中被杀。其子皇甫无逸30多年后显达于唐武德、贞观年间,官至御史大夫。因要为父正名,于是请名家为父亲刻立神道碑。

  皇甫诞碑立于皇甫诞墓前。碑文通篇旨在颂扬皇甫诞清廉为政、深明大义的品格,并对其生平事迹加以追述。据《隋书》卷七十一《皇甫诞传》记载,皇甫诞是隋代廉吏的代表人物。

  碑文记载,皇甫家族自南北朝起世代为官。皇甫诞的曾祖父、祖父与父亲,不论文武官职,皆以清廉著称,为家族树立了廉洁治军、勤俭立身的家风。

  皇甫诞为官清正,曾弹劾奸佞之徒。他审案细致,宽严并济,未曾造成任何冤假错案。后因尚书省政务繁重、职责重大,罕有能胜任者,皇甫诞被擢升为尚书右丞。

  隋文帝去世后,隋代宗室杨谅率太原及河朔兵谋反。皇甫诞深知战事必将导致生灵涂炭,因此向杨谅分析局势、力劝其放弃反叛。然而杨谅听信谗言,竟将皇甫诞杀害。为表彰其高洁品性,隋唐两代均将皇甫诞视为楷模,以彰忠廉。

  皇甫诞死于隋仁寿四年山西太原战乱时期,3年后迁葬于长安鸣犊镇皇甫川。唐代立碑时没有写立碑年月,皇甫诞碑的碑文撰写时间一直是个谜。

  据碑林博物馆研究员路远研究,碑文作者于志宁署衔“上柱国黎阳县开国公”是贞观十年之后,请求立碑的皇甫无逸在贞观十二年已经去世。因此可以判断,碑石是贞观十年至贞观十二年之间,由欧阳询书写的。这个千古之谜终于解开。

  叁 古质奇趣 新体异态

  8月20日,来自甘肃的游客陈燕芳聚精会神地听着讲解员讲述皇甫诞碑的故事。“从来没想到一块石碑竟有这么多故事。”陈燕芳说。

  以往,多数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皇甫诞碑的碑阳文字上,而碑阴的“复唯识廨院记”很少有人注意。

  石碑的碑阴由黄庶撰文,张遵刻石。文共14行,每行30字。首行刻有“复唯识廨院记”字样。碑文通篇记述了北宋仁宗庆历二年西夏起兵攻打北宋,导致蓝田龙泉寺唯识廨院被毁。后来,由洪集奔走重建廨院之事。

  碑阴的字体以楷书为主,有“异体同势、异体同构、异体并置”的特点,呈现出“古质奇趣,新体异态”的书法风貌。

  碑文的撰写者黄庶是宋代著名诗人,曾担任过县令、州官等职务,在任期间勤政爱民。

  或许多数人对黄庶并不了解,对他的儿子黄庭坚却耳熟能详。黄庭坚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并称为“宋四家”。“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等传世名句均出自黄庭坚之手,对后世影响深远。

  碑文中提到“昔惟胜地,实唯梵场;庠序之设,实为我邦”。此处的“庠序”指廨院。

  宋代时,唯识廨院曾一度荒废破败,后经众人集资得以修复。尽管唯识宗在当时已渐衰微,但由于儒学大兴,士人都致力于靠科举求功名,因此该建筑一度被改为庠序。可见“唯识廨院”这一名称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唯识宗的寺庙,也指作为儒学士子修习之所的廨院。

  这篇《复唯识廨院记》记载了黄庶在从鄠县前往蓝田的途中,听闻唯识廨院正在进行修复的消息,便将这一过程记录了下来。

  杨烨指出,在宋代,对前代碑刻进行二次创作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在金石学兴盛的背景下。时人常选择在古碑的背面或空白区域镌刻新的内容,这种做法并非对原碑的破坏,反而被视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对前代碑刻的不敬。不过,黄庶将这一记述刻写在前代书法名家欧阳询所作碑刻的背面,或许也有“私心”——能够使自己的文章与欧阳询的作品并列于同一碑石上。

  记者手记| 科学保护“石质书库”

  之前,西安碑林博物馆许多碑刻共用一间展室。如今,这座以收藏历代碑石和石刻造像闻名的博物馆,展陈面积较原来扩大了3倍,馆藏珍宝有了更宽敞的展陈空间、更明晰的文物介绍。

  皇甫诞碑的碑身有一道明显的裂痕,有人认为它是明朝地震所致。断裂,使皇甫诞碑的碑文少了40多个字,因而石碑未断裂前的拓片非常珍贵。

  为了保护皇甫诞碑,西安碑林博物馆运用了许多科学技术。例如,工作人员采用新材料和高强度钢拉索加固,替换原有支架,提升防震安全性能。

  为了减轻地震对文物的影响,西安碑林博物馆北区场馆建在巨大的隔震层上,使用了8种共168个隔震减震装置,通过摩擦消能和液压阻尼分解地震破坏力,重现中国古建筑“以柔克刚”的智慧。

  多重防护措施层层守护着石质文物的安全,多媒体互动则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新馆通过低反射玻璃展柜、数字化互动展项等技术,提升观众体验。

  一位来自成都的观众说:“孩子们既能看懂介绍,又能通过互动屏幕学习书法,我们感觉文物不再是冰冷的。”

  博物馆的“更新”不能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还应该是科技与文物保护的深度融合。从防震“黑科技”到数字化展示,从智能运维到国际文化交流,这座“石质书库”为我们提供了文物保护的新启示。(赵茁轶)

  来源:群众新闻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