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渝”见创新丨为机器人和无人机装上“智慧大脑” 这项技术助力人机共融

发布时间:2025-09-01 14:54:22

编者按: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8月28日,2025年重庆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议共揭晓149项获奖奖项,全方位展现了重庆科技创新的蓬勃态势。

当前,重庆正持续完善“416”科技创新布局,突出以产业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一体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高质量主体培育、高层次人才引育等工作,市域科技创新体系进入提质发展新阶段。

即日起,第1眼TV-华龙网推出《“渝”见创新》系列报道,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爱好者尊重科学、传承科学家精神,勇攀科学高峰,凝聚共促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秦思思)近日,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名单正式揭晓,由重庆大学牵头攻关的“非线性动态系统智能控制理论及多机器人应用”项目荣获这一殊荣。 

据了解,该成果不仅代表了我国在智能控制领域的重大突破,更为新一代无人系统和工业机器人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通俗来说,这项研究相当于为机器人和无人机打造了一套‘智慧大脑’。”项目主要完成人重庆大学黄江帅教授介绍,研究重点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让设备在复杂环境中实现自主决策与稳定运动,如同驾驶员在拥堵路段灵活变道;二是赋予机器与物理世界互动的能力,使其能像人类一样感知并精准操作物体。例如在城市低空场景中,搭载该技术的无人机群可在高楼间隙自如穿梭,即便遭遇突发气流也能迅速调整姿态;而在工厂车间里,智能机械臂则能自动识别不同规格零件并完成精密装配。

针对当前行业痛点,研发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事件触发控制理论和多模态切换算法。在低空经济领域,这些技术有效破解了建筑遮挡导致的通信中断难题,通过降低冗余数据传输频率保障指令实时性,同时实现巡航、悬停等模式间的无缝衔接,显著提升无人机编队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对于制造业升级而言,其自适应控制系统使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摆脱对预设程序的依赖,面对新型零部件时可自主优化抓取力度与角度,为柔性化生产提供可能。

据悉,团队自2015年便着手布局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当时正值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期,但大量算法面临“仿真易、落地难”的困境——实验室表现优异的模型一旦应用于实体设备,常因现实环境的非线性特征而失效。正是基于这种前瞻性判断,科研人员选择聚焦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衔接点,致力于打通智能体从虚拟到现实的“最后一公里”。如今该技术已填补市场空白,成为实现高阶自主能力的底层支撑。 

“作为西部科技创新高地,该项目对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双重战略价值。”项目第一完成人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苏晓杰表示,在低空经济赛道,其核心算法构成城市空中交通系统的技术基石,助力重庆从装备制造向标准输出转型;在智能制造领域,通过赋能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更重要的是,依托重大项目形成的“人才磁铁效应”,该项目已吸引多位国家级青年学者加盟,为西部储备了宝贵的高端创新力量。

据悉,未来,研究团队将持续探索大规模无人系统协同与多模态交互等前沿方向。随着大语言模型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未来的智能体或将具备环境理解与自然语言沟通能力,真正实现人机共融的操作新模式。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