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场丨从这场大会 洞见重庆科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
城市是科技创新的“土壤”,而科创则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引擎”和“内核”。
8月28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议强调,以迭代深化“416”科技创新布局为牵引,以做强企业主体和人才支撑为抓手,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会议还颁发了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
149项科学技术奖的背后,不仅是重庆科创能力的体现,也是对重庆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积极响应,更是一个城市将科创作为第一动力的坚定决心。
01
回望:成果上新 展现科技创新蓬勃态势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今年的获奖团队里,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尖兵,他们绘制世界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为家蚕设计育种等奠定坚实基础;
有先进材料领域的领跑者,攻克了超大型高模量玻璃纤维成型等关键难题,填补了国际空白,促进了风电行业进步;
还有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实践者,实现了对国际上现有最高检测水平的超越,为突破角度基准领域贡献了中国原创的解决方案……
重庆的科技创新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数据显示,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达743个,较上年度增加91个,增幅为13.9%。
“此次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全方位展现了重庆科技创新的蓬勃态势。”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如,获奖成果质量更加提升,创新激励作用更加增强,战略导向作用更加突出,支撑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等。
数据显示,本次获奖项目紧密对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相关科技成果达92项,占比63.4%。其中,聚焦3大主导产业集群、3大支柱产业集群的分别有25项、41项。
值得一提的是,“416”科技创新布局相关科技成果在今年获奖项目中共占102项,占比68.5%。另外,奖项中多个项目代表性论文在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相关领域具备显著竞争力。
这些数字背后,是重庆科技创新体系从“分散低效”向“协同高效”的重塑过程。
从基础研究的突破性发现,到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空白填补,再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协同,此次重庆市科学进步奖的成果,表明重庆正从单点技术突破向体系化能力构建跃升。
02
聚焦:五个“着力” 推动科创体系进入新阶段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也是重庆开展科技创新大会的第三个年头。
下一步全市上下如何做?大会点明关键抓手。
——着力增强策源功能持续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积极打造四大重庆实验室,提速建设市域科创走廊体系,育优育强高水平科创基地,更好形成空间集中、产业集群、创新集成的市域创新格局。
——着力强链补链延链扩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着力强化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塑造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提质推进“双倍增”行动计划,持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实力,统筹用好央企、国企、民企、外企各类创新资源,更好发挥龙头链主企业作用高水平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全量贯通“四侧”数据、融合“四链”资源,不断放大“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创新促进作用。
——着力打造一流生态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持续壮大产业创新人才队伍,优化人才激励使用和服务保障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完善市域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体系,提升孵化平台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增强科技金融支撑服务能力,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更好融入全国科创大局。
——着力深化融合互促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效能,加强人工智能科创能力建设,推进科创大脑和产业大脑贯通融合,全面构建“AI+”创新发展生态,加快形成多元主体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互利共赢的人工智能合作伙伴生态圈。
五个“着力”,系统勾勒出从“科创能力建设”到“产业生态赋能”的全链条推进路径,标志着区域创新战略从“顶层设计”迈向“深度执行”阶段。
任务具体,打法升级。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接的关键期,重庆有望为西部乃至全国提供“双向赋能”的区域创新样本。
03
洞见:人工智能+ 赋能产业“换道超车”
“AI+”是驱动消费领域提质增效的关键新动能。
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防爆四足机器人系列,融合人工智能算法与高性能硬件,实现远程实时监测与智能研判;
而榨菜产业大脑平台则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监管”的全流程智慧系统,通过AI智能匹配解决农户选种、病虫害诊断、窖池调度等难题,提升农户收益与产业链效率;
通过AI驱动的智慧诊疗系统,可用数据分析优化诊疗流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AI信号优化降低拥堵20%;风险预警模型帮助金融机构降低不良贷款率;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覆盖百万学生……
在重庆,“AI+”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覆盖工业、农业、医疗、交通等多领域。
今年1至6月,重庆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3.2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工智能特色融合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从此次会议释放的信号来看,人工智能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要突出人工智能和深化改革“双轮驱动”。
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创新范式的重构,把“算力、算法、数据、场景、标准、人才”六要素一体化,构建“AI+”创新发展生态。
根据《重庆市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行动计划(2025—2027 年)》目标,到2027年,重庆将开发100个智能体,累计建成60个可复制推广场景,形成全国领先的重庆治理范式。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催化新兴产业集群,重庆正打破路径依赖,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车。
04
前瞻:战略升维 重庆科创的进阶之路
2023年7月,我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重点提出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系统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4年8月,我市再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谋划部署科技创新重大任务,进一步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两年来,重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夯基垒势”向“提质增效、攻坚突破”不断迈进。
在此期间,重庆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平台能级不断提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取得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
数据显示,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7.77%,位列全国第七、西部第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重庆自2019年首次入围城市创新集群百强,连续上榜6年,排名上升49位,位列第39位。
随着国际创新影响力显著提升,重庆科技创新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
本次大会指明了重庆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重庆将以迭代深化“416”科技创新布局为牵引,以做强企业主体和人才支撑为抓手,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突出人工智能和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加快打造更多科技创新标志性成果,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强劲动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强创新动能,增产业活力,促城市发展。重庆正“爬坡上坎”,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王钰/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