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政要闻

烽火南粤|小孩裤裆里的情报,保护了这样一群人

发布时间:2025-09-02 15:49:01

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村,鳞次栉比的住宅楼群间,高铁飞驰而过的桥下,藏着一座简陋的天主教堂。80多年前,茅盾、邹韬奋、戈宝权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在这里度过动荡艰苦的岁月。“这座天主教堂曾是游击队的指挥部和首批文化名人的避难所。”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讲解员程婷兰告诉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纪念馆如今成为孩子们暑期的红色课堂,抗日战争的记忆坐标。绿树掩映的白墙青瓦旁,“胜利大营救”主题雕塑、巨幅浮雕墙、抗战时期的老物件,无声诉说着那段激荡岁月。

水陆并进的生死穿梭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向香港发起了进攻。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这座原本相对安全的“孤岛”瞬间变为牢笼。困在香港的众多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包括文学家茅盾、新闻出版家邹韬奋、政治家胡绳等,因坚持抗战宣传而遭到搜捕,处境岌岌可危。

“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些人解救出来。”中共中央和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亲自部署营救行动,急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广东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务必将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安全营救转移到内地大后方。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收到急电后,组织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展开营救。据程婷兰介绍,大营救主要撤离路线有四条。第一条东部水路交通线由香港岛到九龙,至沙鱼涌;第二条东部水路交通线从香港岛到长洲岛,再坐船到马宫上岸,前往海丰;第三条西部水路撤离路线从香港岛到长洲岛,再到澳门前往内地;第四条西部陆路撤离路线从香港岛到九龙,过荃湾,翻越大帽山,进入元朗十八乡,过落马洲,渡深圳河,到达白石龙村。

1942年元旦前后,香港出现粮食短缺和燃料匮乏问题,日军下令驱赶100万市民离港返乡。这是营救的最佳时机。为了安全撤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派蔡国梁、黄冠芳、江水、刘黑仔带领短枪队和刘培率领的护航大队开辟三条水路交通线,同时安排周伯明、曾鸿文、黄高阳、林冲带领短枪队打通西部交通线。

文化名人脱去显眼的西装、旗袍,换上广东人常穿的“唐装”,挎着小包袱,化装成难民,由游击队交通员暗中带领,绕过日军的岗哨,一场规模浩大、惊心动魄的大营救就此拉开帷幕。

“晚上11点钟左右,短枪队就来讲‘水客过来了,盯着敌人,别让他们下来,别被抓住。’”东江纵队港九大队101岁老战士黎洪介绍,短枪队负责营救工作,长枪队负责警戒工作,但他们都不知道营救的是谁,直到解放后看新闻才知道,原来他们当时做了一件那么光荣的事。

“小延安”的倾囊相助

1942年1月13日,最先出发的茅盾一行人到达深圳白石龙村。白石龙村地处阳台山山脉与宝安县城交界处,因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成为宝安阳台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有着“小延安”的美誉,也是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从香港脱险后的关键中转站。

在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有一座始建于1929年的天主教堂,这里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指挥部和办事处所在地,曾被作为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指挥机关和接待站,供他们下榻、休整。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总队长曾生在阳台山麓搭建了多处“山寮招待所”,安排文化人士分散居住。为避免暴露目标,山上不能生火做饭,村里的女人们需要做好饭菜挑到山上,放下饭菜就走。 

深圳市民治白石龙股份合作公司总经理杨建辉介绍,当地村民积极投身抗战,男女老少踊跃参加自卫队、农会、妇女会和担架队。杨建辉的叔公刘鸣周时任地下党支书,外婆黄忠元则与三四个妇女一起负责挑担买米和做饭送饭。

一次,黄忠元挑着米路过蔡屋围村荔枝园,突然被树林里跳下的日本士兵拦住搜身。日本士兵把尖枪刺进米袋里,企图寻找情报,但一无所获。同行的两个小男孩蹦蹦跳跳跑向远方。日军万万没想到,真正的情报被缝在小男孩的裤裆里。

游击队使用的日用品、服装、枪支、药品等,都是靠像黄忠元这样的村民用扁担一担担挑回来。为什么白石龙村民坚持冒死帮助游击队队员?“游击队就是我们白石龙村民的人民子弟兵,都是一家人,所以村民们冒着再大的危险也愿意去做这个事,他们觉得很光荣。”

被营救的文化名人在白石龙村作短暂停留后,又分批前往惠州、桂林。这场大营救历时近200天,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分批转移了800余名文化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至抗日根据地。其间,无一人被捕,无一人牺牲,这条由东江纵队用生命拓出的“文化血脉之路”,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留存了有生力量。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