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5师4场战斗,解读兵民胜利之本
一支英雄部队的成长壮大密码
在济宁市梁山县梁山抗战纪念馆北侧,矗立着三座石碑,“独山抗日歼灭战遗址”的碑文格外醒目。
当年,就在此地,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第32师团一部,以劣势装备全歼日军一个精锐混成大队,创造了平原游击战的典范。战士奋勇杀敌,百姓舍身支援。这场载入史册的战斗,堪称115师抗战历程的缩影。
军民情深!1938年挺进山东后,这支英雄部队与山东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山东抗战立下不朽功勋。
“115师是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入鲁后,与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相继创建和扩大了冀鲁边、鲁西、鲁南等抗日根据地。”研究115师历史多年,莒南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庆合介绍。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115师暨山东军区共歼灭日伪军53万,作战主力部队达27万,约占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首战樊坝:给山东人民的“见面礼”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山东,微山湖、渤海湾、黄河两岸烽火连天。在共产党领导和号召下,山东各地工人走出厂矿、农民放下锄头、学生投笔从戎。但这些武装严重缺乏武器、实战经验和军政骨干,亟须主力部队支援。
八路军115师正是在此背景下,奉命进入山东。
1939年3月,由陈光、罗荣桓带领的115师师部和第686团,来到鲁西郓城县。
八路军115师主力入鲁。(山东省档案馆供图)
此时的郓城县早已被日军占领,原韩复榘部下、日伪县长刘本功派遣其家族兄弟刘玉胜,企图以此为据点,进一步扩张势力。
城里城外一片狼藉,老百姓苦不堪言。
当得知“从平型关过来的老八路来了”,郓城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迎接。
115师师部决定首战樊坝,以此作为献给乡亲们的一份“见面礼”。
3月初,第686团冒雨突袭樊坝,全歼伪军一个连,并乘胜攻克前樊坝,迫使守军投降,还解救出被抓去的农会干部20余人、妇女30余人。
为解百姓疾苦而战,这场胜利,让115师赢得了百姓的支持。“村里以及周边的百姓都踊跃支前,我爷爷就是其中一员。”郓城县张鲁集镇状元张楼村村民张留阵说,“青年人挺身而出奔赴战场;村民踊跃加入担架队,协助挖战壕、送物资、抬伤员;妇女把最好的麻纳成鞋底做军鞋……”
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八路军,真勇敢,打下樊坝除汉奸,百姓见了笑开颜,抗日热情高如山。”
“樊坝战斗沉重打击了鲁西日伪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和振奋了山东人民的抗日热情。”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评价。
陆房突围:老乡带出胜利路
首战樊坝告捷,115师主力一路挺进泰西,连续打击日伪,引起了日军的恐慌。
5月初,日军第12军司令官尾高龟藏调集8000余兵力,分九路围攻泰西根据地。115师师部及第686团等3000余人,被压缩于陆房不足10平方公里的狭小山地内,陷入重围。
5月11日拂晓,密集的炮火朝着八路军的防御阵地倾泻而下,日军兵分多路发动猛攻,一度逼近师部驻地陆房村,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率兵肉搏死守。
陆房突围战形势图。(山东省档案馆供图)
当夜,趁日军收缩防守期间,当地村民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冒着生命危险担任向导,带领115师主力部队兵分三路,悄然穿越日军包围缝隙,抵达东平县无盐村,胜利突围。
山套村村民郝京军,带领第686团1营抢占肥猪山有利地形后,又主动请缨,带领2营突围。
除了担任突围向导,当地群众还全力支援后勤:大董庄村村民孙立长为第686团2营紧急筹集5000斤小米;董庄村村民蒋太芳、蒋学成等人冒着炮火为我军送粮……
战斗结束后,日军气急败坏,大肆搜捕。村民们又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军战士。参与救治伤员的韩秀英曾回忆:“咱八路下来了,俺掏出衣裳,给他换上。要是有人问他是谁,俺就说是俺兄弟,俺爹就说是他儿。”
村民孔宪松,将两名腿部受伤的战士背到山坡地,藏在石堰屋子里,在他的掩护下,两名伤员躲过日伪军的多日搜捕,顺利返回部队。
陆房突国战中被我军击毁的日军运输车队。(山东省档案馆供图)
就这样,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72名伤病员和部队留下的武器、物资无一受损。
陆房一战歼敌过千,军民抗战情绪高涨,震动全国。蒋介石亦致电朱德、彭德怀:“各该部在鲁西奋勇歼敌,殊堪嘉慰。”
“这相当于在事实上承认了115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闫化川说。
1941年5月10日,陆房突围两周年之际,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诗歌《胜利的歌声》:“伟大的战绩,十年来的光荣,残酷的陆房战场上,粉碎敌人扑灭我们的迷梦!”
山东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主任刘志鹏认为,陆房突围是生存之战,粉碎了日军的围剿,为建立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展现了军民同心、共克强敌的强大力量。
梁山歼敌:“八路军真能打鬼子”
1939年8月1日,鲁西平原青纱帐起,热浪灼人。庆祝“建军12周年”的军民联欢会,正在距离独山村不远的孟家林举行。
115师接到情报,一支由步、炮、骑混成,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正在少佐大队长长田敏江的带领下从汶上出发,意图对鲁西进行“扫荡”。
联欢会临时改为战前动员会。陈光、罗荣桓认为,这股敌人孤军深入,难以迅速获得增援,决定采取监视、袭扰、引诱等战术诱敌深入,一举歼灭。
此时,八路军在梁山附近的兵力不足500人,与敌军人数大致相当,但武器装备明显落后。
战斗胜利的取得,离不开梁山地区群众的支援。尽管梁山是根据地的新区,但八路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作风深入人心。“(战士)连百姓的草垛都不靠,因为人靠过坐过的草,牲口不爱吃。”梁山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生说,这样的八路军,如何能不受老百姓拥戴?
战斗开始前,115师派出小分队在王府集村西和马振扬村,以青纱帐为掩护,对日军进行了两次袭扰,并将其引至独山方向。
群众自发为八路军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封锁消息,还担当起了“活地图”,让八路军对独山一带复杂的地形了如指掌。日军自以为“顺利”进驻独山村,实则已钻进了军民共同编织的天罗地网。
2日晚8时,枪炮声打破了独山村的宁静,战斗围绕独山制高点和山下的车马店展开。
老百姓组成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一批批地涌来了……这让指战员们更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3日凌晨2时,八路军发起总攻。拂晓,战斗逐渐平息。
转移出去的群众赶回来,有的将自家煮熟的鸡蛋、烧开的水和甘甜的西瓜,送到疲惫不堪的战士手里;有的则帮忙抓俘虏、抬担架、救治伤员、打扫战场。梁山战斗俘获的24名敌人中,有4人是被当地抗日群众直接抓获的。
梁山歼灭战遗址。(梁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此战,115师以同等兵力、劣势装备,全歼日军一个精锐混成大队,毙伤敌400余人,其中日军300余人,并缴获两门新式意大利野炮、一门步兵炮、15挺机枪、150余支步枪。萧华曾以诗赞道:“黄河滚怒涛,梁山烈火高。青纱好伏击,夜战逞英豪。全歼来犯敌,夺获数门炮。军威震齐鲁,壶浆迎满道。”
8月4日,朱德总司令签署通电表彰。这次战斗被誉为“平原游击作战的模范战例”,为巩固鲁西抗日根据地、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打开了新局面。
梁山大捷,“八路军真能打鬼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梁山周边3000多名青年踊跃参军,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场景。也正是依靠这样的人民伟力,115师入鲁一年后,就从数千人发展壮大为一支超过7万人的抗日雄师。
郯城大捷:“翻边战术”与万人破袭
战争的形势并非一帆风顺。1940年到1942年,在敌顽夹击下,山东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
面对敌人的“蚕食”和“扫荡”,罗荣桓创造性地提出“翻边战术”,其核心就是:“敌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
这不仅是战术上的突围,更是战略上的进攻。这样的底气,正来源于无处不在的人民力量。郯城战斗,便是“翻边战术”与人民伟力相结合的体现。
郯城,是日军精心经营的战略要地,墙高壕深,守备森严。1943年1月,日伪军大举“蚕食”滨海区,115师教导二旅决定趁郯城守备相对空虚之时直捣黄龙。
这是军民协同的杰作。战前,为钳制、迷惑敌军,滨海区动员数千民兵,将沭河沿岸的醋大庄等敌据点团团围困,防止其回援。同时,滨海地委、滨海专署、滨海军分区发动上万群众,在长达百余公里的临沂至郯城之间的大路上,展开连续四天的“大破袭”,将敌人的交通线和通信网予以摧毁。
战后,万余群众自发前来拆扒城墙,将敌人苦心修筑的堡垒彻底摧毁。八路军将日军掠夺的粮食分发给农民,赶来搬运粮食的农民队伍和慰问群众,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为此,八路军文艺工作者孔健飞创作歌曲《扁担号子》,在根据地广为传唱:“一条扁担哪嗨吆嗨吆,两头弯弯哪嗨吆嗨吆,闪闪如飞哪嗨吆嗨吆,往来不断哪嗨吆嗨吆,郯城大胜利哪嗨吆嗨吆,米面堆如山哪嗨吆嗨吆……”
郯城大捷,是115师入鲁以来首次攻克日军设防的县城,宣告了“翻边战术”的成功,更证明了人民的支持是军队纵横驰骋的最强保障。毛泽东对此高度评价,称“翻边战术”不仅是战术,更是战略。
将人民伟力与军事智慧拧成一股绳的,是党的坚强领导。1943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八路军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由罗荣桓同志统一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及115师代师长、政治委员。同年9月,罗荣桓接任山东分局书记。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政军的高度统一。
与此同时,“主力地方化”的战略调整得以坚决执行。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县区,与地方武装融为一体,协助建立和巩固地方政权与民兵组织。这一转变,使八路军的力量根须更深,真正形成了主力军、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人民战争体系。
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借助人民的磅礴力量,既在困难时期保存了革命火种,也将山东抗日武装力量锻造成一个打不破、摧不垮的钢铁整体,山东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并日益扩大巩固。
■记者手记
永不褪色的英雄战旗
梁山抗战纪念馆内,有一幅照片。那是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旗手高擎着“梁山战斗英雄连”的鲜红战旗经过天安门广场,与其他英雄连队一起接受检阅的场景。
今年,这面历经烽火淬炼的英雄战旗,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再次亮相。
1939年8月,八路军115师在梁山打了一场“模范歼灭战”,以同等兵力、劣势装备,全歼日军一个精锐大队。争夺独山制高点,是这场战斗的焦点。奉命主攻并坚守此地的,正是115师3营10连。
8月2日晚,战斗打响后,担任主攻的115师3营10连在前期侦察的指引下,迅速夺取独山高地,占据了有利地形,切断了敌军退路。连长杜营海带头立誓:“人在阵地在。”日军短暂惊慌后,在少佐大队长长田敏江指挥下,凭借精良武器和炮火掩护,以两个小队的兵力准备逆袭独山制高点,向10连阵地发起一轮又一轮疯狂反扑。战士们死死钉在阵地上,打退了敌人的六次进攻。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用刺刀,前面的战友倒下了,后面立刻补上,为主力部队完成合围、全歼敌军赢得了关键的时间和战略高地。
“争夺独山制高点的拉锯战打得异常艰难。我们占据地形优势,但装备太差了,敌人仅大炮就有3门。到敌军第七轮进攻时,我们阵地上很多战士都已经牺牲了,整个10连打得仅剩下二三十人。”梁山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生介绍。
战后,八路军115师3营10连被授予“梁山战斗英雄连”的荣誉称号。梁山歼灭战的胜利,是英勇无畏的战士用鲜血换来的,也是梁山百姓的智慧和勇气共同铸就的。这面旗帜,从诞生之初就融入了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融入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情怀。
抗战岁月,在山东战场上,人民军队冲在前头,浴血奋战,用生命为群众筑起一道生死相依的血肉长城。“我们是山东人民的子弟兵,是山东人民的捍卫者,我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党、为人民、为祖国流出最后一滴血!”1943年8月1日,山东八路军全体指战员的“八一”通电,今天读来仍让人热血澎湃。
80多年过去了,“梁山战斗英雄连”走过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又在波澜壮阔的强军征程中焕然新生。如今的“梁山战斗英雄连”已转隶海军某部,改变的是隶属关系与作战空间,不变的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精神内核,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赤诚血脉。
(大众新闻记者 王雨萌 王瑛琪)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