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白露 秋蕴三秦
9月7日,白露,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白露的解释是:“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白露时节,天气渐凉,昼夜温差明显增大。夜间,空气中弥漫的水汽遇冷凝结成一颗颗细小的露珠,密密匝匝地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待到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落大地,这些露珠就像是被“点亮”,看上去晶莹剔透、清纯无瑕。这般灵动的景致,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甘露更是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有纯净、美好、太平等寓意。
当秋风再起,漫步在三秦大地,明澈的露珠映着茂盛的芦苇、渐黄的树叶,照着南归的鸿雁、沉坠的枝头,人们透过千年诗篇,感受那份生动如昨的秋韵与才情。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距今2500多年前,白露节气就在《诗经》的篇章里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彼时的秦地,东依华山,西临陇坂,北接黄土高原,南靠秦岭,渭水穿境而过,关中平原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农耕文明的繁荣,也让先民对时序变化有着格外敏锐的感知。
作为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既是暑热消散的节点,也是农事繁忙的开端。自然与生活交融的场景,成为先秦诗歌最质朴的创作源泉。
《蒹葭》开篇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白露图景。
蒹葭,即芦苇,在先秦的渭水之滨、泾河两岸随处可见。时值秋季,晨露凝结在芦苇细长的叶片上,给叶片染上一层白色的霜花。诗人来到河边,追寻思慕的佳人。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表明了时间的推移。
如果说《蒹葭》是一曲朦胧缥缈的追寻之歌,那么《七月》则是一幅农事生活的叙事长卷。
《七月》全诗共八章,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当时人们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虽未直接写“白露”,但此时的物候变化和农事活动都在诗中有描绘。
今时今日,《诗经》中的古老吟唱,穿越时光,依然在故地的微风里回响。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沣东·沣河生态景区内,有一座以诗经文化为核心建设的诗经里小镇。这里有国风广场、鹿鸣食街、关雎广场、小雅书社等一系列与《诗经》中的景象相对应的建筑和景观。
从合阳县城出发,往东20公里就到了黄河流域最大的温泉湖泊型湿地——洽川湿地。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这里春天芦苇遍地,夏日绿波万顷,秋来芦花摇曳,隆冬百鸟翔集。
“洽川是古有莘国的所在地,是先秦众多诗篇的创作灵感源泉与地理文化背景。在《诗经》300余篇诗歌中,有30多篇与洽川有关。《关雎》中描绘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自然风貌,至今仍在眼前;《蒹葭》里芦苇苍茫、水天一色的意境,与洽川的独特地貌高度契合。这片土地也成为人们追寻《诗经》文化的重要地点。”9月1日,洽川湿地讲解员张冬瑞告诉记者。
■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蒹葭》以蒹葭与白露起兴,为我们构筑了一幅烟水苍茫的秋景,渲染了清冷迷离的氛围。汉代诗歌中的白露意象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将白露的特质更紧密地与诗歌的核心情感融为一体,多用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9月2日,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田苗向记者介绍。
西汉承袭秦制,保留并强化了具有司乐职能的机构——乐府。这一专门机构不仅负责采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还承担着音乐创作、改编与演出等重要职能。尽管乐府在西汉末年时被裁撤,东汉时期仍延续其采诗制度与音乐管理职能,进一步推动乐府诗走向成熟与发展,为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传统留下深远影响。
《长歌行》首句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珠的转瞬即逝被直接比拟为青春年华的难以久驻,从而引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诫。
在《古诗十九首》之一《明月皎夜光》里,白露是诗人感知时间流逝的具体物象和确凿证据。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可以想象,客舍中,诗人深夜难眠,听着东墙下蟋蟀的鸣叫,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忽见野草上凝结的白露,猛然惊觉时节已悄然变换。
此诗前半部分描述秋夜之景,后半部分则是诗人对同门好友的悲愤控诉。诗人既慨叹时光流逝,又感伤个人命运。
“露”还被视为瑞祥之物。汉武帝曾在建章宫修建承露盘以承接甘露,认为饮用后可延年益寿。
“承露盘能承接甘露,也暗含着君王施德政的意思。后来,在唐玄宗生日‘千秋节’到来时,百官需进献装着甘露的承露囊作为贺礼。”田苗说。
■ “凉风白露夕,此境属诗家”
虽然承露盘的故事本身与作为节气的白露并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在唐诗中,与承露盘相关的典故也与秋天相结合,使得二者有了交集。
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五中以“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之句,于秋日夔州遥想长安宫阙的巍峨景象。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则以“茂陵刘郎秋风客”“画栏桂树悬秋香”等萧瑟的秋景为背景,借魏明帝拆除承露盘之事,抒发身世之叹。
9月3日傍晚,西安大唐不夜城华灯初上,古诗词街人流如织。暮色中,鎏金灯带与朱红色的墙面交相辉映,街巷两侧树上垂挂的诗句灯牌如星河倾泻,唐代诗人的千古名句在光影间流转,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吟诵、拍照留念。
“凉风白露夕,此境属诗家”是唐代诗人刘得仁关于白露的诗句。清秋时节,白露初凝,没有了夏日的炎热,诗人心情舒畅。这样的时节正适合作诗。
“李白很喜欢在诗中写白露,他的诗细腻地描绘出白露这一自然现象的美。”田苗笑道,“在《古风其二十三》里,李白将白露比拟为玉,又言‘团团’,写出了白露的莹润圆洁;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里,他想象白露是从月亮上滴下来的。”
凭借细致的观察,唐代诗人生动捕捉并描绘了白露节气的典型特征。
刘长卿在《睢阳赠李司仓》中写道:“白露变时候,蛩声暮啾啾。”天气转凉,蟋蟀在渐寒的秋夜中不断鸣叫,以自然的声息昭示秋意渐深。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中的“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与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中的“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均以凋零衰黄的草木勾勒出白露时节万物渐趋萧瑟的景象,并借此自然之变抒怀。
尽管草木开始衰落,白露却是丰收的时节。权德舆“白露秋稼熟,清风天籁虚”的诗句,点出此时庄稼成熟、天地清朗的特征。皇甫冉亦写道,“清秋香粳获,白露寒菜长”,描绘了秋日粳米飘香、寒菜茂盛的收获场景。
“唐诗中的白露意象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田苗认为,“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的闺怨之愁,吴少微‘如何年少忽迟暮,坐见明月与白露’的生命之慨,以及怀友之念、悲秋之叹等,在唐诗中都可以与白露联系起来。这种交融既深化了情感表达的美学意蕴,又进一步丰富了白露意象的内涵。”
不少诗篇还融入了陕西独特的地域风貌,展现出诗人在白露时节对这片土地的特殊感受。
王维从大散关前往黄牛岭,在险峻山路上跋涉之际,远望秦岭,只见白露成霭、雾气缭绕,写下“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的诗句,描绘出秦岭山中特有的朦胧秋色。
马戴客居灞水之畔,在秋风萧瑟中独对寒灯,见落叶纷飞,“白露滴空园,孤壁野僧邻”,备感孤寂。
韩偓《曲江夜思》则吟:“池里红莲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黄昏。”曲江池的幽独之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思与愁绪。正如诗末所言:“大抵世间幽独景,最关诗思与离魂。”
“唐诗并未停留于对二十四节气的简单记录,而是完成了一次文化上的‘点睛之笔’,将二十四节气从一种农耕历法提升为融合了民族美学与哲学的文化意象。那些富于美感、朗朗上口的诗句,也成为节气最美的‘记忆符号’,跨越千年,深入人心。”田苗说。(群众新闻记者 孙亚婷)
白露节气的物候现象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结束、仲秋伊始。此时,北方冷空气转盛,暑热尽消,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空气中的水汽在草木间凝结为露珠,晶莹剔透,故名“白露”。
白露节气养生歌
白露露身凉伤身,收敛宁静精气神。
早睡早起夜间冷,滋阴益气防燥病。
秋果菊藕桂花香,上中下燥甘润养。
与白露节气有关的陕西文物
立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开成石经》刊刻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12种典籍,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礼记·月令》载:“八月之节,日在翼……白露之日,鸿雁来;后五日,玄鸟归;后五日,群鸟养羞……”正是对白露节气物候现象的经典记述。白露时节,鸿雁自北向南迁徙避寒,燕子纷纷集结南归,各类鸟类开始储藏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草木亦见秋色,梧桐落叶、丹桂飘香,稻粱黍菽等农作物相继成熟,天地间渐显清肃之象。
来源:群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