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4日,一场为期10天的网络创业直播版师资培训班在襄阳市“人立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空间站(简称“人立方”)开班。本次培训特邀2名人社部国家级讲师亲临授课,吸引了包括2名博士、6名硕士及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从业者在内的30名学员参加。本次培训班开班也标志着全省首个人力资源服务综合体投入试运行。
据介绍,为解决“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等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我市整合鄂西北人力资源市场存量资产,率先在全省建设“人立方”空间站。该项目旨在打造一个集就业、人才、产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枢纽平台,标志着我市在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模式上迈出关键一步。
“人立方”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概念,其核心寓意“人为根本、立身于业、方有天地”。空间站并非指航天器,而是喻指其作为人力资源“磁场”、人力开发“引擎”和人力利用“平台”的核心功能。比如,“就业链长空间”设有5个舱室,其中的智聘空间舱可通过AI智能设备提供职业规划、简历生成、政策推送等服务,实现智能问岗、产业聘岗、灵活助岗、云端送岗等功能。
空间站按三大功能模块进行布局:原鄂西北人力资源市场一楼为“就业链长空间”,聚焦就业与产业融合,通过“数、聘、培、服、融”五大流程,精准匹配岗位,目标年服务重点企业1000家,新增产业就业1万人以上。二楼为“隆中智汇空间”,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成果转化,目标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200人,实现50个研发转化成果产业化。“产服联通空间”位于襄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五至七楼,聚焦人力资源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体系对接,目标年培养技能蓝领2000人以上,新引进培育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20家。
据介绍,三大空间并非孤立运行,而是通过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机制相互打通,与外部高校、园区、企业协同,形成一个内外联动的有机整体,实现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从而成为我市服务产业发展、响应企业需求、便利群众办事的重要载体,为全省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个全新的“襄阳模式”。
氢能项目在这里“零起点”起飞
“只要你们的创新想法有市场,哪怕刚刚起步,来到这里,我们也会帮助你们将创意变成产品,把论文变成产业。”9月4日,襄阳市“人立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空间站在“隆中智汇空间”举行首场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驻路演,并获得评委全票通过。
首场路演由车辆工程专业硕士姜骏鹏团队进行,他们带来的是“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姜骏鹏团队目前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厂房,只有几台实验室样机,成为空间“零起点”孵化机制的首个标杆案例。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氢能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载体备受重视。电解水制氢是绿色氢能制备的关键路径之一,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1800亿美元。
该团队聚焦的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在显著提升电解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突破了传统碱性电解槽能效低和PEM电解槽成本高的瓶颈。目前团队已为3所高校提供相关设备,市场反馈良好。
该项目的目标客户涵盖中小型氢能站、科研机构、学校实验室及分布式能源项目等,团队目前已与10家能源企业签署试点协议,并计划依托湖北文理学院氢能与动力电池技术研究室,联合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江苏省氢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研发—验证—转化”一体化协同机制,持续强化技术优势与产业对接能力。
他们入驻的“隆中智汇空间”,是襄阳市人社局打造的“人立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空间站三大子空间之一,核心定位是打造“从零到一”的高层次人才创新赋能平台。无论是洽谈合作、举办会议,还是进行项目展示,只需简单登记,便可无偿使用这里的自助水吧、会议室、路演大厅等配套服务。
该空间按“智享、智汇、智融、智创”四舱布局,形成“需求画像—精准对接—成果转化—产业落地”完整链条。以智享服务舱为例:产业人才热力图实时更新,缺什么人、人在哪,一屏可见;AI算法双向画像,岗位、政策、合作需求快速推送;78项业务一窗通办,属于人社部门的现场办结,跨部门业务由人社专员协助办理。
市人才中心主任宋嵩表示,“隆中智汇空间”将保持“小而精”的孵化尺度,持续做深做透现有四舱功能,并逐步向县(区)辐射,从而实现“市县联动、产业互联、人才互用”,让每一个创意都有机会孵化成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
来源:襄阳日报 徐勇 李明 王斌 江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