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政要闻

辉常视角|拿柚子当球踢的“世界球王”在这里诞生

发布时间:2025-09-08 16:44:01

9月4日下午,坐标梅州市五华县奥体中心,记者在十五运会U16男足比赛广东队对阵四川队现场,看着那些仍稍显稚嫩的面孔在绿茵场上追风驰骋,英姿飒爽,娴熟的技术动作,对比赛胜利的渴望,让人瞬间感觉国足的未来又有戏了!

这支广东队,主要以梅州客家U16梯队为班底。梅州是“足球之乡”,中国内地现代足球从这里起步,这里还有全国第一支县级中超球队......

联想至此,记者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梅州之于足球意味着什么,足球之于梅州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专门来到了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五华元坑遗址,试图寻找答案。

这里,是起源。

据1947年出版的《五华县志》记载,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元坑办书院,并在旁边山窝处开辟了一个草坪足球场,首次将足球运动作为体育课程传授。

这所书院后来培养出了魏锦新、江爱其等中国内地第一批足球运动员,成为了中国现代足球运动的第一批传播使者,从元坑出发,走出五华,走出梅州,从沿海走向全国各地。

2015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确认五华·元坑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并予授牌。

这里,走出了“世界球王”。

1906年,在距离元坑约五十公里外的五华县横陂镇,那里的锡坑端本学校创办了足球课,带动周边青少年都追捧足球运动。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据说有一个小孩对足球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他疯狂踢、疯狂踢,把足球踢坏了,就摘柚子当球踢,用狗洞当球门。其父亲李浩如作为有名的商人,认为足球是旁门左道,不同意他踢球。若看见他踢球,轻则大骂一顿,重则施以痛刑。但是这些并没有拦下他踢球的脚步,甚至在进家乡私塾开蒙时的第一天,他都是兜着皮球跪拜孔子圣像的。后来,他成为了“世界球王”。他就是李惠堂。

李惠堂不到18岁就加入了国足,首度为国披甲即进球。他多次率领国家队参加奥运会等国际性比赛,4次助力国足在远东运动会足球赛中夺冠。他在1000多场比赛中收获1860个进球,获得近百枚奖章和120多座奖杯。也难怪他能和贝利、马修斯、斯蒂凡诺、普斯卡斯一同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万万没想到,梅州远近闻名的特产柚子除了被吃,居然还肩负着“培养球王的使命”,狗洞也成了训练利器。

上世纪30年代有这么一句流行语——“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1965年,李惠堂当选亚足联副主席,次年荣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迄今为止在国际足联职位最高的中国人。

虽然不能说没有梅州就没有中国内地现代足球,但不可否认的是,梅州确实在推动这项运动在中国内地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梅州是世界客都,客家精神对当地的足球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历史上,从两晋时期开始,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的客家先民跨越黄河、长江,经过迁徙路上数十代人的定居、融合、发展,在闽、赣、粤三省交汇处与当地土著居民长期交融、繁衍,形成了语言相通、文化认同一致的族群——客家民系。在元明清三朝社会的多次变革中,客家人再次迁徙到我国西南地区、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各地。

历史洪流造就了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勇于革命、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客家精神的核心是团结与改革,开拓与进取。梅州市五华县的球队梅州客家队就是以客家精神为球队文化核心,众所周知,它也成为全国第一支县级中超球队。

不仅是职业足球,梅州的群众足球更近乎是“全民”级别。

梅州市足球人口占比28.3%,足球场地2.6块/万人,都是全省第一。这里年均办赛超千场,包括城北村超、横陂村超、梅州五人足球争霸赛、贺岁杯、五四杯等民间赛事。梅州已构建起职业、社会、青少年三类主体全覆盖,市、县、镇、村四级区域全覆盖,体育、教育、社会三个系统衔接有序、等级分明的竞赛体系。

梅州玩足球,可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它还是一个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梅州立足足球优势,以“一场球激活一座城”,“一场赛事”带旺一座城,拉动“足球+”经济快速发展。就拿五华来说,横陂足球特色小镇立足赛事推动足球产业集聚,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每年能直接带动当地周边村民和零散劳动力就业约500人,间接带动就业约1500人。2023赛季梅州客家队首个主场日,五华县多家酒店入住率同比增幅达27%至73%,县城餐馆普遍爆满,五华鱼生、酿豆腐、盐焗鸡等特色餐饮受到热捧。当年,五华奥体中心承办的中超主场赛事成为广东省“一场球激活一座城”足球促文旅消费优秀案例。2024年通过中超联赛主场等重大赛事,带动五华县文旅项目收入13.0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

足球运动还带动了梅州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本土体育用品企业如“跃速”“红旗”等,以足球为核心产品不断发展壮大。梅州还积极开发足球文创产品、推广足球旅游线路,并活化利用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李惠堂旧居等旅游资源,深化“体育+”“足球+”模式。

根据《梅州市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50年)》,梅州计划2030年足球产值规模达到10亿元,2050年将成为梅州重要产业之一。

从历史看成长,一百多年的积淀,这里足球底蕴深厚;从细节看肌理,1067块足球场地,每100个人中就有超过28人参与,群众基础厚实;从肌肉看实力,这里既有“世界球王”,又有全国第一支县级中超球队,以及完备的青训梯队,实力不俗;从供给看生命力,小小的足球大大拉动了梅州的文旅消费和产业发展。

说到这里,谁能告诉我,到底是梅州成就了足球,还是足球成就了梅州?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