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月学新知!从3600小时稻子生长、8500年前古灶里,读懂“一粒米”的珍贵
水稻从播种到收获需要多少个小时?“中华第一灶”长什么样子?“鱼米之乡”江苏何时开始种植稻麦?9月7日上午,由南京市鼓楼区科协、鼓楼区关工委主办,江苏科技馆承办的“七彩少年——鼓楼区科普基地研学”活动,带领青少年走进江苏省粮食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在这里,同学们从生动的故事与实物展示中,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在一餐一食间读懂粮食的珍贵。
从种子萌芽到稻谷满仓,每一棵稻子都要历经3600小时的生长。研学过程中,同学们通过馆内的互动装置,清晰观察到一粒米的完整生命历程。“原来我们吃的米饭,要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生长!”同学们纷纷惊叹,深刻认识到盘中餐的来之不易。
如今人们烹饪常用燃气灶、电磁炉,可这些灶具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在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西南,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距今8500年的史前遗址,出土了水稻遗存线索,还发现了一种可移动陶灶。这种陶灶形状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使用的土灶相似,与圆形陶釜搭配就能随时烹饪食物。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称其为“中华第一灶”。
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跨越南北,粮食作物分布也呈现鲜明的南北差异。南部气候温暖湿润,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尤其盛产粳稻。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广、品种多;北部气候相对干燥凉爽,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部分地区虽也种植水稻,但以籼稻为主,且产量通常低于南部地区。有同学细心地在馆内发现了这样一处记载:在今天淮安市建湖县芦沟镇大同村境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距今约2700年的稻旱混作遗址,这是江苏沿海地区首次发现麦类遗存的地点,意味着江苏先民早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小麦、小米、黄米、大麦等作物;随着麦类与粟黍农业的传入,江苏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
“肩上的扁担啦,三呀三尺三来;哎喳哪嘿呦,三呀三尺三来;挑起那个秧苗啊,两呀两头弯来;哎喳哪嘿呦,两呀两头弯来……”粮食也能“唱歌”!同学们在课堂上学过的《挑担号子》,在馆内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生动呈现在眼前。里下河号子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劳动号子,主要流传于苏北里下河南缘、通扬河以北、串场河两岸的广大地区。它种类丰富,涵盖吆牛号子、挑担号子、打谷号子、车水号子、拾棉号子、船号子等,还有不少即兴创作的号子,既是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充满浓郁的情感与地方特色。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特色路线的重点科普场馆,江苏省粮食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是江苏粮油商品交易市场落实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部署的创新项目。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粮食科普教育,宣传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弘扬“爱粮节粮、反对浪费”的中华传统美德,助力提升全社会节粮减损意识。基地集知识性、趣味性、科技性、体验性于一体,通过现代化展示手段与互动体验项目,让参观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将“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深刻理解 “一粒米”的来之不易。此次活动为青少年带来一堂生动的 “第二课堂”,帮助同学们建立对粮食的正确认知,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作为首个“全国科普月”的重要活动,9月期间,南京市鼓楼区将组织青少年开展沉浸式研学,推出三条精品研学线路,涵盖科普教育馆参观、重点实验室体验、现场观察实践等内容,让青少年在科普世界里学知识、长见识、增本领,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探索、在体验中成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