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今日江西

致敬!赣鄱“大先生”

发布时间:2025-09-10 21:33:00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我省南昌航空大学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装备创新团队、江西农业大学双季稻丰产优质高效生产教师团队、井冈山大学功能生物与污染治理教师团队、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团队入选。

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江西日报推出特别报道,展现这四支教师团队践行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崇高精神的实际行动,以及在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的生动实践。

多一分较真,装备就多一分安全

在制造业,无损检测很重要,是道特殊的安全屏障。它不生产零件,却能给零件质量把关;不参与装备组装,却影响装备的安全和寿命。因为能像医生给人看病一样,检查出产品的“健康问题”,干这行的人被称为“工业医生”。南昌航空大学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装备创新团队,就是“工业医生”里的佼佼者。

数十年来,该团队深耕无损检测领域,用自主研发的技术与仪器,为我国新型战机、C919大飞机、高速动车组、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等国之重器,筑起一道看不见却牢不可破的质量安全防线。

“针对工业领域智能检测技术的卡点和堵点,我们提炼出关键科学问题,并分解为系列技术难题,然后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实现技术突破,快速形成有战斗力的仪器装备。”团队负责人、南昌航空大学校长卢超的这句话,道出了团队攻坚克难的核心逻辑。

在声学与电磁检测领域,团队研发的专用涡流传感器、智能电磁检测仪、声学电磁综合云检测系统,成为战机和高铁等装备的移动体检仪;高铁阵列涡流仪保障全国60%在运行高速动车组车体关键零件安全。

不仅如此,团队还在布里渊散射和光频梳光学探测技术方面快速实现突破,使得航空发动机高速涡轮盘损伤在线检测技术迈上新台阶;借助AI与大数据,正逐步实现无损检测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团队还攻克国产某新型直升机大尺寸旋翼桨叶加热组件高原检测的难题,助力我国直升机旋翼防冰保障技术跻身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我们主要开展应用基础和技术攻关研究。不像其他科研那样创造新事物,更多的是用技术守护已有成果。”团队成员宋凯加入团队二十余年,早已将这份幕后坚守刻进骨子里。他坦言,刚接触无损检测时,也曾疑惑这个学科能有多大价值,直到看到自己参与研发的仪器应用在重大装备上,才越来越喜欢这门学科。

截至目前,团队已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近五年间,他们与6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完成横向课题359项,推动116项成果落地转化,为合作企业带来16.9亿元的新增经济效益。

成绩背后是团队与时间赛跑的日夜:凌晨实验室常亮灯,反复沟通不规则零件加工细节,带自研设备奔赴各地保障项目……团队骨干成员陈振华的话道出执着:“我们是装备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多一分较真,装备就多一分安全。”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团队在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上同样追求卓越。

“无损检测专业的学生既要懂理论,更要会实践。”卢超带领团队,始终坚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和学生实践训练中。无损检测仪器本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培养计划中有14门课程获批国家或省级一流课程,其中,声学检测、电磁检测、射线检测均为国家一流课程,覆盖无损检测行业五大常规检测范畴。

团队格外珍视学生的创新力。“不要轻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建议,哪怕是研究生一年级的科研‘小白’,都可能提出打破常规的有价值的想法。”卢超说。

近年来,学生们获“挑战杯”特等奖等国家及国际奖项60余项。团队培养的毕业生成为行业热门人才,航空工业等企业60%的无损检测技术骨干毕业于此。

如今,这支团队仍在“守防线”的路上坚定前行。他们始终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用严谨与赤诚守护国之重器的质量底线,书写着新时代科研工作者至诚报国的动人篇章。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芳)

扎根产业一线,敢闯技术“无人区”

“守护绿水青山,既是科研责任,更是时代使命。”这份理念,深深植根于井冈山大学功能生物与污染治理教师团队负责人、校党委书记罗旭彪心中。这支团队深耕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20载,以技术创新为刃攻坚环境难题,用科技为生态保护筑起坚固防线。

工业快速发展中,重金属废水曾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传统技术要么难彻底除污,要么无法回收资源,治污与效益难以兼顾。

“治污不能只做‘减法’,更要让污染物变废为宝。”团队锚定这一核心矛盾,开启科研攻关。

无数个日夜,他们围绕重金属分离回收反复调试参数、优化路径,最终提出“印迹空腔强化分离”原理,首创“重金属污染物靶向分离回收”技术,像给重金属离子装了精准导航,不但能以99.5%的纯度从废水中回收重金属,还将处理成本降低40%,实现治污与资源循环双赢。2020年,该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依托这个技术建成的世界首个重金属选择性回收示范工程,更如环保卫士驻守长江畔,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筑牢关键技术屏障。

解决了常规重金属废水难题后,团队又盯上了行业公认的“硬骨头”——强酸性重金属废液处理。

强酸会破坏常规吸附材料,导致处理效率低、成本高,不少企业只能“望液兴叹”。团队科研人员创造性构建“强酸体系下位点局域弱酸性环境调控”新方法,研发出三维炭质多孔无机骨架等吸附材料。这些材料像不畏强酸的“生态勇士”,能在强腐蚀性废液中稳定高效工作。

这项技术已应用于福建某地日处理100立方米的高浓度酸性含铬废液资源化工程。曾经的废水变身为可循环资源,为企业带来显著效益。

“科研要跟着国家需求走、盯着行业痛点干。”罗旭彪常对团队成员说。攻克废水难题后,他们又将目光投向固废中重金属回收。

团队通过“界面化学势调控释放”“杂质分组去除”等原理,发明尾渣强化定向浸出稀土元素的方法;开发晶习诱导高效除杂技术,创建分组除杂与多级分馏纯化新技术。截至目前,这套工艺已累计回收产品8万吨,不仅实现固废中重金属高值化利用,还开创了“盈利型资源化回收”新模式,让垃圾变成宝藏。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兴起,退役锂电池回收成生态难点。传统回收流程带电破碎风险高、组分分选低效、再生性能差,且能耗居高不下。团队迅速切入这一领域,经过持续攻关,研发的技术不仅大幅提升退役锂电池回收效率,还有效降低处理成本和环境负荷,为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团队成员邹小明告诉记者:“罗书记总叮嘱我们要扎根产业一线找科研问题,鼓励大家敢闯技术‘无人区’,还带领我们学习国内外前沿成果,帮大家拉近与顶尖科学家的距离。”这也正是团队持续创新的关键动力。

作为扎根井冈山革命老区的教师团队,他们以井冈山精神淬炼守护生态的信念。“未来,我们要继续以科技为笔,在美丽中国建设的画卷上书写更多新篇章。”罗旭彪如是说。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芳)

能解决真问题,才是学生最硬的底气

8月29日,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商贸赛道高职组比赛中,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派出的两支参赛队伍,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顽强的拼搏毅力与高效的团队协作,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摘得一金一铜,这是该学院第9次摘得该项赛事金牌,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佳绩的取得,离不开一支务实的教育团队——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团队。

这是一支怎样的团队呢?深耕教育领域三十载的团队负责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宋俊骥教授,2015年就在学院提出“宽容大气、团结协作、全球视野、本土思维”的理念,倡导践行“为耕耘者耕耘、为求学者立学”的宗旨。他说:“职业教育既要抬头看世界,更要低头扎根乡土,能解决真问题,才是学生最硬的底气。”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电子商务学院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升级。

教育教学的创新,藏在每一个扎根实践的细节里。团队成员、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解新华,深耕教学一线,参与全省“一村一品”带头人电商培训,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将行业前沿与课堂深度融合,用案例解析与项目驱动点燃学生兴趣;2022年,他还参与技术援疆,为新疆克州阿克陶县争取到2000万元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专项资金。团队成员、全国技术能手蒋德荣,组建学院协调教育创新中心,在电商直播、移动开发等方面传道授业,助力学生多次获省级、国家级荣誉。

科研创新的突破,源于数据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团队成员、江西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漆礼根作为重要参与者,共同打造了跨境电商大数据分析平台,打破了外贸数据孤岛。团队组建江西省电子商务协会,聚拢电商企业2000余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100余家。同时,他们还扛起全省电商数据监测的重任,撰写了227期江西省网络零售分析报告,依托数据分析帮助县域经济打造增长引擎,引导企业与学院深度合作,让学生带着真实项目实践,将课堂所学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

社会服务的温度,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更印在团队成员服务地方的足迹里。今年6月至7月,团队成员足迹遍布修水、婺源、泰和、丰城、于都等地,他们不仅了解电商发展情况,还为当地培训电商专业人才。据了解,5年来累计培训5.8万余人次。他们持续擦亮“为耕耘者”服务品牌,打造“赣百优”助农工程,实施“赣集市”助农市集、赣品网上行等活动,培育出缘蜜、淑媛辣酱等本土品牌8个,其中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的有4个。

这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扎根职教、赋能产业”为初心,在课堂创新中点燃学生梦想,在科研突破中破解产业难题,在社会服务中践行育人使命。从赛场金牌到田间硕果,从数据平台到助农品牌,他们用坚守诠释着“经世致用”的职教担当,更以“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化先)

搞农业研究,得把脚踩进泥里

9月的赣鄱大地,晚稻抽穗扬花,田野绿浪翻滚,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江西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一群科研人员正围着一抔“土”热烈讨论着。这是他们用稻草、牛粪等农业废弃物研发的育秧基质,也是破解水稻育秧难题的关键所在。这群科研人员就是江西农业大学双季稻丰产优质高效生产教师团队。

“记者同志,你来得巧,早几天来的话实验室都没人,那会儿我们都在田里盯农时呢。”团队带头人、江西农大副校长曾勇军快人快语,也说出了他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结。

随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企业和农户对育秧土的需求日益旺盛,可土从哪儿来成了难题。

“没土育秧,就等于断了粮仓的源头。”曾勇军捻起育秧基质里的纤维,眼中满是欣慰。曾勇军带领团队瞄准江西特有的红壤与双季稻种植模式,以有机废物为原料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能替代传统泥土的育秧基质。

这种育秧基质透气性更好、营养更均衡,用它育出的秧苗更壮实,每亩稻田可增产10%以上。作为江西首个本土机插育秧基质产品,其迅速成为江西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育秧基质产品。

这支与土打交道的团队,最初也遭遇过质疑。十几年前,他们在上高县泗溪镇建水稻试验基地时,有农户直言:“我们种了二三十年田,还需要你们来教?”

曾勇军不辩解,带着团队在田间朝夕忙碌。一年后,基地水稻亩产比农户种的高出100多公斤。之前质疑的农户主动找上门,攥着曾勇军的手求方子。

“搞农业研究,不能在实验室里‘纸上谈兵’,得把脚踩进泥里,知道水稻要什么、土地缺什么、农民盼什么。”这是曾勇军常挂在嘴边的话。

团队成员一年中70%的时间在田间度过。95后成员黄冠军2022年加入团队时,首次下田就被深深触动:“一辆自行车、一顶草帽、一瓶水,是曾副校长做大田试验的标配。科研人员必须比农民更亲近土地,才能获得科研的第一手资料。”如今,黄冠军也成了田垄间的常客。

“论文不能为粮仓作贡献,就没价值。”团队成员、江西农大副研究员谢小兵的话,正是团队人员的心声。他们的论文,不仅发表在期刊上,更写在每一块丰收的稻田里,写在农民眼角眉梢的笑意里。

针对双季优质稻发展迅速但配套栽培技术缺乏的问题,团队经过10多年的技术攻关,构建了双季优质稻“两优一增”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省内外累计推广1330万余亩,增产稻谷5.29亿公斤,助农增收9.87亿元。

在曾勇军看来,耕耘“大国粮仓”,不是一代人的事,更要把这份责任传下去。他带学生下田摸稻穗、观根系,用“怎么让稻草变废为宝”“如何防早稻烂秧”等实际问题引导探究;用多熟制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不下田就能直观了解水稻从育秧到成熟的全过程。

团队培养的硕士詹思维毕业后选择回乡做农技推广:“曾老师说,搞农研要上接‘天线’,紧跟国家粮食安全需求;下接‘地气’,扎根生产一线。他让我明白,学农是件光荣事,我想接过他的接力棒。”

这支团队的育人理念,传承自稻作学家周拾禄先生“俯首农桑,耕读致远”的初心。年轻成员入职先学田间实操,学生论文必须有田间数据、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年,团队培养的学生当农技员、办农企,大多坚守在农业一线。

没有惊天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点一滴的创新。这支教师团队,把脚印留在田埂上,把成果送到农户家。他们脚下的稻田,藏着赣鄱粮仓的底气,藏着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更藏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

来源:大江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