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晓洁
威海,是一座被历史深刻塑造的城市。“国帜三易”的屈辱、“爱国三问”的呐喊,曾在这里真实发生。很多人知晓它,源于一场战争、一个条约、一段无法抹去的民族伤痛;但真正让人们记住它的,是从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不屈信念、家国大义与赤子深情。
如何将一座城,化作一部人人可读、常读常新的生动教材?
威海深知,真正的传承是要让它被看见、被听见、被心灵真切触摸。于是,一场让历史真正“走”出来、“活”起来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山海之间蓬勃展开——
讲威海本土的故事,让历史触手可及
威海是一座屹立于海防前沿的城市,千里海疆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爱国图卷,一部触手可及的史诗长卷。从甲午战争的悲壮沉舰到天福山起义的铮铮誓言,从一战华工远赴重洋的牺牲到郭永怀毅然归国的坚守,威海的土地上,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血泪与荣光。
曾经,这里不缺历史,但缺的是让历史走出展柜、走进人心的叙事;不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它们如珍珠般散落在城市中,但若不串联成链,就只会是静默的陈列。
于是,威海选择主动讲述。从全市层面出发统筹,以“警钟长鸣 发愤图强”为主题,全域打造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带,串联138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构建起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研学游学体系。
威海市委讲师团梳理甲午战争至今近130年岁月,创作14组宣讲作品,将“甲午海战”“天福山起义”“郭永怀事迹”等宏大历史凝练成可感可触的故事。它们不再尘封于纸页,而是在数字化、视频化的转化中“活”了起来,在一次次演说中生动起来——一段段影像、一件件文物,开始呼吸、说话。审核小组由党史学者和理论专家组成,如匠人般打磨每一段史实、每一个细节,让真实更加精确、让故事更具力量。
创新采用情景剧、时空对话、歌曲等形式,《旗帜》《永远的怀念》等作品通过穿越时空对话再现英雄牺牲前的内心活动,诠释赤诚之心;推出短视频、微视频等融媒体产品200余个,依托“威海宣传”“学习强国”等平台,持续擦亮威海爱国城市新IP。历史不再静默于展厅,而是跃入屏幕、飞进千家万户,成为可听可看、可感可泣的城市记忆。
把故事从岁月深处讲到百姓心间,威海正用自己的方式,让历史的回响穿透时光,让爱国精神厚植于城市血脉,让家国情怀永续奔流、生生不息。
讲人们鲜活的故事,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
历史不仅是宏大的事件,更是个体的生命痕迹。威海深深懂得:只有把历史的聚光灯照在“人”的身上,时光才能真正被唤醒。
于是我们看到,今年9月8日清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3300余名2025级本科新生又一次徒步穿越城市、登上刘公岛。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的距离,用青春对接先辈的坚守——成为一场场可感可触、跨越时空的对话。
“胶东乳娘”的故事也不再是档案中的几行文字。它被改编成吕剧、舞剧、广播剧、情景剧,从多种艺术形式中“走”出来,感动无数观众。历史因艺术的温度而可触可感,因人的共鸣而历久弥新。
一支从全市层层选拔出的千里海疆宣讲团也活跃在一线,成员们不只是叙述者,更是历史的“翻译官”和“摆渡人”。他们把历史背后的悲欢、牺牲背后的信念,用现代人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送抵心间。
威海更以机制为桨、以活动为帆,每年五月被定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月”,系统推出专题教育、文艺展演、主题研学等7大类19项实践活动。仅上半年,就开展“5·23”歌咏会、爱国故事讲解大赛等3000余场次。
让每一段历史都找到它的讲述方式,让每一个英雄都被时代记住。威海正用最贴近人的方式,让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生长的载体,把沉睡的故事轻轻唤醒,让爱国成为一座城与千万人同频的情感共鸣。
讲有时代性、经久不衰的故事,在回响中走向未来
爱国主义教育最怕“千城一面”,最难的是既扎根土地,又照亮时代。
威海的选择是:从本土资源中挖掘出独一无二的精神密码,让老故事说出新意义,让小城故事对接大国叙事,真正让爱国主义精神浸润人心、见于行动。
在刚刚结束的九三阅兵中,威海的“出现”是多维的:
天安门城楼上,有文登籍将军高厚福注视着他曾守护的山河如今强大如斯;
阅兵场上,有金猴鞋靴支撑铿锵正步,有迪尚礼服映衬时代歌声;
训练场中,有威海公安教官曲潇挥汗如雨、磨砺忠诚;
观礼席上,有全国劳模谷大伟、公安英模陈强等威海儿女肃立见证。
从“制造”到“身影”,从“出品”到“出席”,这是一座城市与祖国最深情的合唱。
而这合唱的底气,来自威海的爱国主义精神基因——这里是甲午战争的终局地,更是胶东革命精神的发祥地之一与重要组成部分,爱国奉献如血液流淌在这片土地中;也来自威海的产业根基——从传统渔港到“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实业兴邦的担当从未褪色。
更可贵的,是这一切最终落地为普通人的前进动力。正如谷大伟所说:“我将不断精进技能、勇于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一颗颗平凡的匠心、一个个普通人的涓滴奉献汇聚成不平凡的国之力量。
如今,威海正将它的爱国故事讲得更远、更响,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
爱国宣讲走进沂蒙老区、传入青海西宁,奔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开展30余场巡回报告;
深入军营,为辽宁舰、“沂蒙旅”等部队注入信念之能;
打造83个研学基地,开发370余套校本课程、72个优秀研学案例,吸引超20万青少年踏上“行走千里海疆”爱国研学之旅;
面向党员干部构建10条教培线路,系统覆盖“卫戍—国殇—抗争—复兴”主题,形成全域联动、多维渗透的教育体系。
威海不只是一座城市,更成为辐射全国、跨域联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高地。历史被真实讲述、被时代传承、被行动延续,如此爱国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家乡风物、可亲可敬的身边榜样、可践可行的日常坚守。
千里海疆,潮声澎湃,一如这座城市永不停息的爱国心声;威海的回响,清澈而坚定,正穿越山海,汇入民族复兴的壮阔乐章。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