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农业部发布第578号公告——“鲁海2号”等26个水产新品种经审定通过。其中,刺参“鲁海2号”作为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与山东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公司”)联合选育的重大成果,正式跻身国家水产新品种名录,而其背后的育种基地,正位于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那片咸淡水交融的土地上。
“鲁海2号”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
2015年,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公司刚成立时,还只是一家普通的水产养殖企业。但要想在这片特殊海域活下来,必须靠技术“闯关”。于是,从基建开始建车间、挖池塘、设实验室。彼时,在黄河入海口,盐度剧烈波动长期制约着水产养殖的发展,尤其是对盐度敏感的刺参,一度让养殖户望而却步。
但也正是这片“难啃”的海域,成为“鲁海2号”破茧而出的原点。
自2017年10月起,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公司与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李成林研究员团队展开合作,围绕刺参耐低盐性状开展系统选育。历经5代选育、5年攻坚,最终培育出这一遗传性状稳定、优势明显的新品种。2022年7月,“鲁海2号”正式通过国家审定,成为当年农业部公布的26个水产新品种之一。
那么,“鲁海2号”它究竟“强”在哪儿?
数据是最直观的答案:在盐度低至15.8–23的恶劣环境下,“鲁海2号”比普通选育刺参成活率提高26.8%;24月龄体重比未经选育群体提高22.5%–32.5%。这意味着,在黄河三角洲这类盐度变化剧烈的海域,养殖户终于能够稳定产出高产、优质的刺参,从而显著降低自然风险、提升经济效益。
而这背后,是一场围绕“盐度壁垒”的长期科研突围。
李成林研究员团队十年如一日扎根盐碱滩,从“鲁海1号”到“鲁海2号”,不断优化品种耐盐性与生长速率。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公司在这条攻关之路中,不仅提供育种场地、实验车间和持续资金,更构建起“实验室-中试-推广”一体化产学研体系。公司引进包括2名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在内的11位科研人员常驻服务,并建设东营市重点实验室,让“鲁海2号”从实验池“游”向广阔海区。
“我们不只是做产品,更是要做标准、做体系。”企业技术负责人表示。
如今,“鲁海2号”已在山东、辽宁、福建等多地推广养殖3000余亩,经济效益显著。这一品种的成功,不仅体现出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公司在“种业振兴”中的担当,更标志着我国在水产种源“自主可控”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向深蓝进军,不仅是走向深远海,更是走向科技深处。在这片盐碱地与海洋交汇的地方,一群“牧海者”正用创新的力量,悄悄改变着中国传统水产养殖的底色。(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