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三晋大地 把握时代脉搏
今年夏天,三晋大地涌动着澎湃的青春浪潮。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百余所高校学子,怀揣知识与理想,跨越千山万水,会聚山西。他们扎根吕梁乡镇、融入长治社区工厂、奔忙运城田间地头,将学术智慧播撒于基层沃土,用专业才干回应时代召唤。在服务地方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莘莘学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姿,淬炼本领、奉献智慧,在火热的基层一线书写着知识报国的时代篇章,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青春动能。
专业赋能基层治理
走出象牙塔,扎根基层沃土。参加实践的高校学子将课堂上习得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观察者,而是以专业技能精准对接地方需求,在法治普及、政务实践、历史梳理等多个维度深度参与,为提升治理效能贡献青春智慧。这份专业力量,正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
在吕梁市方山县的一间普通教室中,国徽高悬,庄重有序。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乡约青春,法润方山”实践队正在带领中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短短10天,实践队不仅走入学校,创新开设法治课堂,通过观影、模拟法庭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与自护能力;还深入社区,面对面为居民解答法律疑问,累计服务数百人次。
运城绛县长杆村的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涑水筑童梦?藏蓝青晋行”实践团队员们带领留守儿童开展“法治小课堂”,用趣味游戏和故事普及法律常识。他们撰写的《乡村普法现状及优化建议报告》等乡村普法调研报告,因切实可行被当地司法所采纳。
在长治市平顺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实践队系统梳理了上世纪50年代县域集体化历史脉络,通过深入研读县、部门及三里湾村档案,补充关键细节,完善了村级治理历史记录。活动构建了系统的集体化时期乡村发展资料体系,为研究县域治理规律、借鉴历史经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扎实的档案支撑。
这些实践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一场法治意识与基层治理需求的双向奔赴。
科技助力产业焕新
多支高校团队带着创新技术与方案,深入山西的农业基地、村镇和车间,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清华大学晋中博士团聚焦产业升级,剖析煤炭转型、数据产业等议题,提出智慧管理方案及产业链延伸路径;为非遗创新发展建言献策,贡献乡村振兴新思路。他们研发的AI电解模型、高端碳材料及中药鲜药应用技术,助力晋中市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促进校地人才合作,为晋中发展注入智力动能。
大同市云州区的黄花种植基地,北京化工大学的学生们俯身土地,仔细检测土壤成分。他们为村里引入的年产200吨啤酒发酵设备已完成调试——昔日的农产品,如今跃升为精酿啤酒的原料,价值链悄然延伸。
晋城的果园与加工厂之间,浙江大学校地合作专项实践团穿梭往复。他们梳理出50多条产业链问题,精准识别产业痛点,为地方特色果业链接市场开出“良方”。
代县雁门关镇迎来北京交通大学的跨学科团队。聚焦“代州黄酒”这一产业,经管学院学生分析品牌与渠道,机电学院学生设计轻量化包装——一瓶黄酒,在复合学科视野中焕发新生。
从黄花到黄梨,从黄酒到碳材料,高校团队敏锐地捕捉到山西转型中的产业需求,用专业技术推动关键难题的解决。他们证明,唯有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让科技成果“扎下根去、长出果来”。
赓续红色精神血脉
山西是一片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土地。如何让革命记忆不被遗忘,让文旅资源焕发新机,成为多支高校团队的实践焦点。
在太行山深处的晋城市陵川县,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埋首于抗战史料之中,一页页梳理、一次次走访。他们与文旅、教育部门共同探讨,如何让红色故事融入研学路线、走进青少年课堂。
长治市武乡县的孩子们在北京科技大学“赓续抗战精神走晋新烽”社会调研实践团成员的带领下,自编自演红色情景剧《鸡毛信》。实践团成功搭建了校地合作桥梁,为红色文旅注入青春活力。
在长治市沁源县,上海交通大学“思源计划”实践团调研“党建引领+产业创新”的乡村振兴模式,总结沁源“红绿文旅融合”“村企共建”等经验,形成典型案例分析,为同类地区转型提供可复制样本。
吕梁市石楼县,南京大学“帆雨习行”石楼研学实践队深挖殷商青铜、黄河生态、红色革命等特色资源,精心设计出多套研学课程与路线,为地方文旅提供定制化的详尽方案。
在长治市屯留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铁人先锋”实践团指导村党委强化党建工作;策划“追忆百团红途,雅鉴道情美韵”文化展演,线上线下惠及超1500人;已连续3年在屯留四中开展的线上线下支教,推动该校升学率从2023年的52.1%提升至70.1%。
这些实践,不仅补充了红色史料、优化了文旅路线,更在革命精神与年轻一代之间搭起了一座传承的桥梁。
精准服务惠及民生
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产业、传承文化,更要关怀“人”本身。多个高校实践团聚焦孩子、老人和偏远地区群体的教育与健康,用专业和温度守护每一份希望。
运城市盐湖区的院落里,兰州大学“悬壶晋韵,表里医脉”实践团学生耐心为老人测量血压。他们开展分层分类健康服务:为幼儿园儿童开设口腔保健、卫生习惯等科普课堂;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知识宣讲与入户随访义诊。
在吕梁市中阳一中的计算机教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程万里”实践团带领孩子们编写人生第一行代码。“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曾经遥远的概念,变得可操作、可体验。实践团为40余名中小学生打造“启蒙—筑基—拓展—报国”四阶课堂,召开“大中小一体化科技教育”座谈会,为科技教育播种未来。
复旦大学“童行计划”志愿服务团队深入晋城市阳城县,设计28节情境活动,融合AI互动、艺术疗愈、趣味运动等多元形式,构建防止网络成瘾与暴力的沉浸式剧情课堂,凝练出标准化“乡村儿童网络自我认知服务包”,努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运城市平陆县第二小学里,北京师范大学“启智筑梦E路同行”实践团开展为期8天的支教。他们发挥外语学科专业优势,打造三大模块19门特色课程,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互动式语言实践、趣味科普活动等多元教学方式,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这些服务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学子们在付出中理解了社会,民众在服务中感受着温暖——这是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滋养。
青年力量在田野乡间激荡,智慧火花在基层一线闪耀。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的实践,不仅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强国伟业的坚定信念与实干担当。三晋沃土,正见证着青春与时代的同频共振,孕育着充满希望的振兴新篇。
本报记者李炼 本报通讯员郭丽菲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