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古韵 塞上绿洲”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项目建设年部署,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9月8日,朔州市“朔风古韵塞上绿洲”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活动聚焦重点项目、转型发展、生态文明、民生改善等领域。
走进山阴县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
塞外湿地,从盐碱荒滩到满目皆绿
9月8日,秋阳洒在朔州市山阴县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芦苇荡上,泛起层层金色涟漪。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专访公园宣教员黄华,循着他的讲述,揭开这片塞外湿地从“朔风卷盐碱”的荒滩,到“满目皆苍绿”的绿洲,再到媒体春秋季固定打卡地的生态治理传奇。这片湿地以十余年的治理实践,诠释了“朔风古韵塞上绿洲”的深刻内涵,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往昔:朔风裹盐碱,荒滩藏愁绪
要说这湿地的过去,首先得先提“盐碱”二字。黄华的手指划过眼前的河道回忆说:“那会儿这一片多数是盐碱地,春秋两季风一刮,盐粒、碱末往身上扑,整个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你要是直接走一圈全身都‘泛白’。老辈人说‘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可一点儿也不假。”
朔州作为大同盆地的一部分,山阴及周边应县、怀仁等地,自古就有盐碱地分布的先天地质条件,让这片土地一度陷入“种啥都难活”的困境。“除了零星几丛耐碱的野草,这里基本啥也长不了。种玉米?播下种根本就抓不住苗,玉米长出来也是蔫蔫的,打不下粮食。”黄华介绍说。更让人揪心的是生态的脆弱。当时湿地水质特别差,被评为劣V类,河道也狭窄,常年受风沙侵扰,连鸟都鲜少停留。但自从开始对湿地进行治理后,生态也在慢慢好转。
“印象最深的是,在2018年第一次发现6只天鹅落在湖面时,我兴冲冲地跟身边人说咱这儿有天鹅,当时大家都不信,说我是在做梦,桑干河哪能有天鹅?直到我拿出照片,大家这才相信了我说的是真的。”黄华笑着回忆道。他的这一番话,也折射出当年湿地生态“难留人”的真实写照。
破局:科学解“碱”题,用乡土植新绿
改变,始于2011年。这一年,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启动建设,山阴县委县政府持续投入、大力支持,一场针对盐碱荒滩的“生态攻坚战”正式打响。当地不搞“一刀切”的改良,而是顺着自然规律来,核心就是用乡土植物治本土盐碱。在植被选择上,选用山阴本地耐盐碱的乡土植物——柽柳、碱蓬、芦苇等树木与草本,一点点染绿盐碱地。
“这些植物天生耐碱,种下去不用费大力气养护,还能慢慢改善土壤微环境。”黄华指着岸边的山石榴树,“你看现在长得茂盛,十几年前这儿可是光秃秃的碱地,连草都是稀稀拉拉地长着。”分区治理则让生态保护更精准。现在公园划分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三大功能区。保育区,严禁任何人为干扰,让生态自然修复;恢复重建区则在盐碱化较重的季节,由工作人员人工补种树、草、花,防止生态失衡;合理利用区则为研学、观鸟等活动预留空间,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十余载的坚持,让治理变成了守护。它没有采取大规模的工程改造,而是以自然之力为主、人工改造为辅,让盐碱地慢慢“适应”绿色,也让“塞上”之地逐渐显露出“绿洲”的雏形。
蝶变:碧波映飞鸟,绿洲展新颜
如今走进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塞上绿洲”的景象扑面而来。岸边草木葱茏,湖面碧波荡漾,不时还有天鹅、飞鸟掠过水面。向人们展示着生态治理最直观的答卷。
水质逆袭:如今,湿地的水质从治理前的劣V类提升至现在的优三类,河道也同步拓宽,昔日“水茫茫”的浑浊水域,变成了能滋养生灵的清澈碧波。黄华骄傲地说:“现在水干净了,不仅鸟来了,周边的空气也变好了。过去风里带着盐碱,现在的风里带着草木香。”在湿地工作的清洁工李大爷也深有感触:“之前这里根本就没啥人来,觉得光秃秃的没啥看头。但自从治理好后,每年都有游客来这里春游和秋游,大家都觉得咱这儿的水好、空气好。”更令人欣喜的是,该区域的野生大豆已被国家基因库收录。朔州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王华栋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特别强调了要做好植物安全相关工作,守护好这一珍贵的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攀升: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二级保护动物24种,其他动物种类逐年增加。每年3月(停留20-30天)、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停留20余天),天鹅、灰鹤等候鸟如期而至,为了守护这些“远方来客”,公园每年都会用无人机高空投放玉米粒,今年已投放近1500斤。“人工投喂会惊扰鸟,但用无人机从天上抛食,这样既能保证食物充足又能保证这些候鸟的安全。看着湖面满是候鸟,就像看一个‘天然养殖场’,心里特别暖。”黄华说。
文旅研学两旺:现在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山西大学教育实践基地,每年还开展世界湿地日(2月2日)、野生动植物日(3月3日)、候鸟节等研学活动。因此,也吸引着更多学生、游客走进湿地,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过去没人愿意来的荒滩,现在成了‘生态课堂’,这是我们没想到的,也是最珍贵的收获。”黄华介绍说。
回响:十年磨一剑,初心护绿洲
从2011年公园动工,到2020年正式入职成为宣教员,黄华是桑干河生态蝶变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我那会儿就喜欢来这儿,看着它从白茫茫的盐碱地,一点点长出草、开出花、飞来鸟,心里特别踏实。”他说,桑干河的变化,不仅是一片湿地的治理,更是“朔风古韵”与“塞上绿洲”的对话,昔日的朔风仍在,但吹来的已是草木清香;古老的河道虽旧,但流淌的已是生机与希望。如今,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治理仍在继续。未来,这里将继续以乡土植被守护盐碱地,以科学措施呵护生物多样性,让“塞上绿洲”的画卷越画越美。而这份从盐碱荒滩到生态宝地的蜕变,也为北方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桑干河方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方能让“朔风”不再卷盐碱,让“塞上”永现绿洲景。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刘俊卿 通讯员 程菁菁
走进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
践行“双碳”,将资源优势转为绿色动能
9月9日上午,阳光正好,“朔风古韵塞上绿洲”主题采访团的成员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了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一踏入双碳产业研究院,一股浓厚的科研氛围便扑面而来。双碳产业研究院作为朔州践行“双碳”战略的核心科研平台,围绕朔州“两大任务”、突出“两个抓手”、构建“两个体系”的工作要求,这里不仅集聚了国内外顶尖的科研资源,更承载着将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的使命。
研究院院长李亚军早已等候在那里,他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见到记者,他主动走上前来打招呼:“欢迎各位来到我们双碳产业研究院,很高兴能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工作。”在李亚军的带领下,采访团记者一行先在双碳产业研究院的展示区驻足。他指着墙上的展板说道:“我们双碳产业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按照区委‘延伸煤炭、抓住光伏、优化风电、盯住氢能’的产业发展路径,结合朔州的煤炭资源禀赋,确定以‘为转型提供思路、为产业催生硕果、为能源增添绿色、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作为研究定位,探索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方向。目前整合了两大核心实验室,一个聚焦煤基固废的高值利用,另一个专攻氢能源创新,都是实打实解决本地产业转型的关键课题。”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量,让记者对双碳产业研究院的使命与架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介绍完双碳产业研究院的基本情况,李亚军指向展柜上两黑一白共3块块状物,笑着说:“大家看这个,这是咱们朔州煤矿常见的煤夹矸,过去大多被当成废料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还可能造成污染。但在我们这里,它可是宝贝。”看着大家露出好奇的目光,李亚军继续说道:“我们通过技术攻关,已经能从煤夹矸中提取多种有用成分,为后续的资源循环利用打下基础,这也是我们践行双碳理念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随后,记者跟着李亚军来到了新能源、新材料实验区。一进入实验区,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映入眼帘,科研人员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实验操作。
李亚军介绍道:“我们的实验室工作主要围绕两大方向展开。这边是煤基固废高值循环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它是由原来的煤矸石高值利用、煤电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整合而成,现在是国内这一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之一。”他边说边指向实验室的整体布局:“整个实验室按照CNAS标准建设,四方区域加起来有5000平方米,配备了67台套科研仪器,大型设备总值超过4000万元。团队以何鸣元院士和程芳琴教授为首,固定科研人员有67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博导、硕导加起来15人,研发力量相当扎实。”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不同区域的科研人员正专注于煤基固废的成分分析、材料配比等实验环节。穿过煤基固废高值循环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来到了另一侧的氢能源创新联合实验室。李亚军介绍道:“这个实验室是去年4月,省委组织部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才宣介活动上对接的成果,现在是我们和上海交大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他说:“双方瞄准国际前沿氢能技术,结合研究院的实际需求,重点推进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目前团队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还有博士后3人,其中不乏国家级人才计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获得者。”采访团的一位成员忍不住问道:“李院长,咱们这些研发成果,什么时候能真正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呢?”李亚军耐心地回答:“其实我们已经和一些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像氢能源方面,已经有两家本地企业在试用我们的制氢设备;煤基固废利用的部分成果也进入了中试阶段,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看到它们在市场上发挥作用了。”在实验区里,记者看到科研人员们各司其职,有的在电脑前分析实验数据,有的在操作台进行样品检测,整个区域忙碌而有序。李亚军说:“这些科研人员都是研究院的核心力量,他们每天扎根实验室,就是为了让双碳技术从图纸走向产业。”
参观过程中,记者不时与李亚军交流着,他总是耐心地解答所有疑问,言语间充满了对双碳产业研究院发展的信心和对科研工作的热爱。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刘俊卿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