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掌上办”“指尖办” 重庆多举措推进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
第1眼TV-华龙网讯(李舒)近年来,重庆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有哪些成效,较之前取得了哪些改变?9月12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副局长许建华作相关解答。
许建华介绍,近年来,重庆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切实加强“渝悦救助通”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渝悦救助通”纵向贯通市、区县、镇街三级,横向联动28个市级部门,全面接入“渝快办”“渝快政”两端,与三级治理中心和“141”基层智治平台贯通运行,惠及340余万困难群众。
具体来看,重庆推动社会救助实现了以下三大方面的根本性变革:
——变“线下申请”为“掌上申办”
过去,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只能工作日工作时间才能到窗口办理申请事项;现在,群众通过“渝快办”“渝悦救助通”移动端只需1张身份证和电子授权,即可随时在线提出申请,社会救助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目前,全市已实现救助申请121万余人,线上申请率超98%,救助办结时长缩短57%。同时,移动端还提供AI智能问答、政策宣传、救助公示、求助热线、待遇资格认证、办理进度查询、出具救助证明等便民利民服务,极大方便困难群众。
——变“多头跑动”为“一次联办”
过去,群众办理社会救助事项,需要向不同部门反复提交申请;现在,重庆民政联合发改、住建、人社、医保等部门打通数据壁垒,形成跨部门业务闭环,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廉租房、医疗救助等24个救助服务事项(含7项“免申即享”)整合形成“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所有救助结果形成一张“幸福清单”,有效避免多头申请、重复救助或政策遗漏。截至目前,已实现联办服务219万件次。
——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现”
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和核查数据库,重庆将在册救助对象、防返贫监测对象、残疾人“两补”人员、近2年退出保障、申请未通过等22类人员约341万人纳入低收入人口库实现动态监测,占全市总人口的10.64%。同时,运用部、市多层级数据资源,围绕47个指标项构建264项预警规则,形成预警信息指标体系。
“线上”加强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强化监测预警;“线下”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发挥基层“铁脚板摸排”作用,根据预警信息精准入户核实。重庆累计推送预警信息45.2万条实现精准入户,核实纳入保障5.2万人,退出5.9万人,精准救助、主动发现效果进一步显现。下一步,重庆民政将进一步加快“渝悦救助通”应用迭代,以数字化改革更好赋能全市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