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一双古槐“树王”,见证宿迁扬州古城千年传奇
“苏超”第十二轮,宿迁将和扬州相遇。两座运河古城同脉共生,虽各有南北风情,但也有众多相似之处。如今,项羽在16岁离乡时亲手种下的槐树,傲然挺立于项王故里已有2200多个春秋;而扬州古城驼岭巷里那棵繁茂的唐槐,历经风雨讲述“南柯一梦”的故事,也有了1300多个年头。宿迁和扬州的这两棵古槐“树王”,一直在见证两座城市的传奇故事。
项王手植槐——山河巨变和生命不息的传奇
宿迁项王故里这棵古槐“树王”的来历本身就是传奇。官方流传的正史中,未见古槐来由的记载,仅在清代《江南通志》一书中记有:项王故里的槐树“相传项羽所植”,故曰“项王手植槐”。
民间则流传着两种关于“项王手植槐”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项羽16岁时,叔父项梁因杀人要带项羽外出避难,出于对家乡下相(今宿迁)的不舍和留念,项羽亲手种下此槐,以便以后还乡时,还能找到家所在的地方。另一种说法是:项家的管家项贵为表达对楚国和项府的怀念,派人挖来槐树苗,让项羽在项府花园内栽下,目的是提醒项羽不要忘记自己是楚国的后裔。
项王手植槐。来源:宿迁文旅
如今,我们在项王故里看到的这棵项王手植槐,其实只是这棵古槐的树冠部分,而它的树干已经深埋于泥土之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项王手植槐”历经2200多年见证的另一个传奇。
《宋史》记载,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开封府留守杜充面对扫荡而来的金军,竟然想到了“决黄河,由泗入淮,以阻金兵”,于是在今天河南滑县李固渡人为掘开了黄河堤坝。一时间,奔腾的黄河由古泗水进入淮河的河道,带着大量泥沙由淮河从今天的江苏境内流进了黄海,是为黄河历史上著名的“夺泗入淮”。
黄河改道南流,持续700多年,直到1855年清咸丰年间黄河在兰考再次决口,黄河才再次改道,走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黄河流向,在山东境内流入渤海。而在这700多年中,由于南流水道较黄河原河道窄浅,黄河水含沙量又大,所以黄河水流一直飘忽不定,使得两淮地区成了黄泛区,饱受水患。
而宿迁地处古泗水的下游,且处于古泗水和淮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夺泗入淮”,堵塞了淮河下游河道,造成泥水泛滥,让宿迁成为了巨量泥沙沉积之地,且从南宋至清代,淤积持续数百年。据宿迁地方史料与地质考察,宿迁城区地表因黄河泥沙淤积,平均海拔较宋代抬升了3—5米。
项王手植槐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依靠树冠部分持续向上生长,始终探出地表得以存活至今,成了生命的传奇。这棵古槐从而成为宿迁地区“黄河夺淮历史”的“活见证”,堪称“活着的楚汉史坐标”。同时,古槐也堪称宿迁的城市“文化基因”之一,代表着项羽坚韧不拔、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的英雄精神,成为当地民众追溯家乡历史、建立文化自信的情感寄托。
“南柯一梦”槐——转瞬如梦和永恒如月的传奇
位于扬州驼岭巷里的这棵唐槐“树王”,是因为唐代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里描述的一个梦境,成为了扬州城的传奇。
故事是这样的。唐代有个叫淳于棼的人,性格豪爽但不拘小节,某天和朋友在自家院子里的大槐树下饮酒,喝到酣处便昏昏睡去。
睡梦中,他被两个穿着紫色官服的使者唤醒,邀请他乘车前往“大槐安国”。国王见他气度不凡,不仅热情款待,还将公主许配给他,任命他为“南柯太守”。淳于棼在南柯任职20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子女也都婚嫁名门,一家人风光无限,成了该国举足轻重的权贵。然而好景不长,大槐安国突然与邻国“檀萝国”爆发战争,淳于棼领兵出征却屡战屡败;不久后,公主又病逝,国王对他的态度也渐渐冷淡,最终下令将他送回故乡。
随着一阵恍惚,淳于棼猛然惊醒,发现自己仍坐在槐树下,桌上的酒还没凉。他发现槐树下有一处洞穴,挖下去竟看到里面有蚂蚁窝——窝内分了南北两部分,正好似梦境中的“大槐安国”和“檀萝国”。至此,淳于棼才恍然大悟:梦中20年的荣华富贵、功过成败,不过是蚂蚁王国里一场幻象、大槐树下的一场梦而已。
“南柯一梦”的典故,有着浓厚的虚构、奇幻色彩,意在向人们传递“人生转瞬、世事无常、富贵虚名皆为虚幻”的道理,提醒人们不必过度执着于一时的功名利禄或荣华得失,而应回归对生活本质的感知,表达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而现在,很多人到唐槐下怀古探幽时突然发现,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当今时代也能适用,可以治愈当代人越来越严重的“精神内耗”。跨越千年的心理疗愈,便是唐槐的传奇之一。
扬州虽然在唐朝繁华如“扬一益二”,但经历千年之后,唐代的历史遗迹在扬州少之又少,这棵从书中走到现实的唐槐,便成了唐代扬州城的“活化石”,见证这城市千年来的变迁。
唐槐的树龄可追溯至盛唐时期,恰好是扬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彼时扬州作为大运河枢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是全国“富甲天下”的商业都会。唐槐所根植的驼岭巷,位于扬州唐代罗城的核心区域,是城中烟火气最浓的地方。到了明清时,驼岭巷位于当地文化人聚居的旧城。巷前的汶河东岸,即是清代主管两淮盐业的最高官员——两淮巡盐御史的办公地,北面百米外即是乾隆皇帝从天宁寺行宫乘船游览瘦西湖必经的护城河,往南数百米便见到了宋代的四望亭和明代的文昌阁,附近还有清代“扬州八怪”经常去的西方寺,以及开国大将粟裕的夫人楚青在南小街的扬州老家。
千年以来,扬州文人常以这棵唐槐为题创作诗文,历史上还引发过“南柯一梦”故事主人公淳于棼的故乡之争。清代纪晓岚就曾对这棵唐槐发表过议论:“安知此树下,不有槐安国?安知此天地,不在槐根侧。”他认为,既然是一场虚幻的梦,又何必要去寻找这“南柯一梦”发生的地方呢?
这棵唐槐见证了扬州从“盛唐都会”到“明清盐商重镇”,再到如今“世界运河之都”的城市变迁,更以鲜活“生命体”的形式,留存了唐代扬州城至今的生态环境、街巷格局等的变化痕迹。它似乎如月亮一般永远不会老去,不仅在今天能一直保有“历史在场感”,还能一直矗立在老地方,继续见证未来的扬州如何创造新的传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