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跟着“苏超”去读城|常州VS宿迁 “文武德比”汇新能

发布时间:2025-09-12 22:35:49

一条京杭大运河,穿越常州与宿迁,一边映照着“中吴要辅”常州的儒雅,一边润泽了“项王故里”宿迁的刚毅,两座城市,一文一武,一雅一豪,在同一脉运河水的浸润下,孕育出截然不同却又相得益彰的文化品格与发展路径。

9月13日,常州奥体中心的绿茵场上,常州队与宿迁队在“苏超”联赛的激烈,将点燃江苏的秋夜,这场“文武德比”这不仅是竞技的较量,更是一次穿越千年的对话。

运河连南北,文脉各千秋

常州与宿迁,两座依偎在京杭大运河畔的历史名城,各自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常州有着3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季札封邑,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文人辈出,书香绵延。这里诞生了“常州学派”“阳湖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多个文化流派,自隋唐开科以来涌现出19名状元、2960名进士,近现代走出72名两院院士。

蜿蜒45.8公里的运河,是吴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此筑城,运河成为军事命脉;南唐时,李煜的词韵随漕船漂荡,青果巷的深宅大院里,赵元任的琴声与周有光的文字交织成近代文明的先声。漫步运河畔,天宁寺的晨钟惊起白鹭,明城墙的砖缝里藏着唐荆川的剑气。

宿迁同样有着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这里发现了距今4万—5万年前的“下草湾人”遗址,将江苏人类活动史大大提前。宿迁自古“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中道、扼二京咽喉”,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110.2公里的运河,是楚汉文化的雄浑交响。秦末,项羽在此“举鼎定天下”,运河边的梧桐巷至今回荡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呐喊;清代,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皂河行宫,留下“第一江山春好处”的赞叹。漕运鼎盛时,宿迁是“南船北马”的换乘站,骆马湖的渔歌与洋河酒的醇香混杂在帆影中,酿就了“水韵名城”的独特气质。

两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各展风采。常州以“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自信,成就了文人荟萃的美谈;宿迁则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书写了英雄辈出的传奇。

“文武”相辉映,红色染大地

常州是一片孕育革命理想的沃土。“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瞿秋白曾写下的“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诗句,依旧激励着常州人不断奋进。

在常州,“三杰”精神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常州三杰纪念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超百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了一半左右。参观者触摸着瞿秋白用过的钢笔,感受着张太雷留下的家书,革命精神在一代代人心中生根发芽。“秋白书苑”遍布城乡、书香四溢,已成为常州推进全民阅读的新阵地。

宿迁同样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座城市孕育了人民炮兵奠基人朱瑞等革命先驱,彭雪枫、江上青等上万名革命先烈长眠于此。

宿迁人以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继承了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在“朱瑞将军纪念馆”内,一件件军事装备实物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瞻仰学习。

红色血脉在这两座城市间静静流淌,实现着精神共鸣。常州“三杰”的文人风骨与宿迁英雄的豪迈气概,恰如江南细雨与西楚雄风,在江苏大地上交相辉映。这些革命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激励当代人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使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正是两座城市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与传承。

发展路各异,创新显成效

尽管常州和宿迁地处苏南苏北,发展各异,但两座城市都因大运河而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一水连双城,风雅各千秋”的时代新篇。

常州作为“苏南模式”的代表之一,实体经济家底雄厚。2023年GDP总量迈入万亿大关,6.1%的增速位居苏南地区第一。这里平均一平方公里土地就有1.23家高新技术企业,每户家庭就有一位民营经济从业者。民营经济为这座城市贡献了超80%的税收、超60%的GDP、超90%的就业和高企占比。

常州正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球第一。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平均每1秒钟,“灯塔工厂”江苏时代生产线上,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平均每40秒钟,理想汽车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

宿迁则通过“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经济总量全国排名持续攀升。从1996年建市初期的四个省级贫困县组成的地级市,一跃跻身全国百强,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级市之一。2024年,宿迁地区生产总值达4801.85亿元,全国排名跃升至第68位。

宿迁高端纺织产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24年产值达1018.2亿元,成为当地第二个千亿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和营收占比均超七成、利润超九成,传统产业“存量焕新”对经济支撑作用愈发明显。

一条大运河,沟通南北两座城,同样的江苏血脉,不同的风雅气质。这或许就是江苏的魅力所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曾经,运河是两地重要的往来通道;在宿迁市沭阳县,有一条路“常州路”,沿着“常州路”上京沪高速,经过刚刚通车的常泰长江大桥,便会到达常州,长江天堑已成通途,频繁着两地交流。

9月13日的足球场上,两支队伍上演的激情碰撞,或是双城故事的精彩延续,成为两地互通的又一次双向奔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维庆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