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今天,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掀起了一阵“旋风”。短短5天的大陆之行,苑举正收获了8万多新粉丝。
作为岛内知名的时事评论人,苑举正对国际热点问题见解犀利,坚定反对“台独”,多年来,他活跃在两岸高校与媒体平台,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
20世纪40年代,苑举正的父母从山东迁往台湾。1960年,苑举正生于台北,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吃面食、说山东话。“咱以后得回老家看看!”这是父母的执念。
20世纪80年代末,苑举正随父亲首次回到了老家泰安宁阳。2022年,苑举正再次回老家探亲。当年,他还来到黄河边,手沾黄土,面对黄河,含泪用山东话喊话双亲:“爸爸妈妈,俺回来了,回到黄河边上了!”
苑举正的大陆之行,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9月初,得知来自家乡的大众新闻·大众日报前来采访,苑举正专门向助手交代,安排好专访的时间。
采访间隙,他会问每一位记者的名字和家乡,听说大家大都来自山东,采访间里传来他爽朗的笑声:“好!满屋子都是山东人!”
此次大陆之行,有网友担心苑举正回到台湾后,可能承受一定的压力。
苑举正说,来就不要怕,怕就不要来。
正所谓:举重若轻,正义凛然。
谈家乡──
“家乡的变化令人难以想象”
大众新闻:您最近一次回山东是哪一年?对家乡还有什么印象?
苑举正:我去年回过烟台,家乡的变化太大了。我父亲是宁阳人,母亲是惠民人。1989年我第一次回去时,宁阳还不发达,我母亲那边的房子还是土坯的。
去年我去了烟台,海水浴场简直像地中海一样,那里是避暑胜地,水温二十几摄氏度,下水都要掂量一下。
宁阳的经济产业也发达了。宁阳的蟋蟀很有名,我几个叔辈兄弟都不种棒子(玉米)了,改去田里抓蟋蟀,他们种玉米也是为了养蟋蟀。我母亲那边因为胜利油田的开发,生活改善很大,高楼林立,变化令人难以想象。
大众新闻:山东在您心中是什么位置?
苑举正:山东对我而言是根。我在台湾生长,但我觉得自己是山东人。大陆也有很多山东人,我们都是山东人。
谈历史──
“我们必须记住历史,不能落后”
大众新闻:抗战时期,您父亲是一位文人,但坚定保家卫国,能否介绍一下这种精神是怎么来的?
苑举正:我父亲是宁阳人。他学问很好,是书法家。中华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累积出来的。我母亲常带我们读京剧剧本,里面讲的就是忠孝节义。这种文化沉淀不需要刻意教育,它自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大众新闻:根据当下的历史叙事,请您谈谈为什么历史这么重要?
苑举正:哲学家研究历史重不重要,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历史存在我们生活中,成为我们意识的一部分,这叫“历史存有学”。历史告诉我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殷鉴不远”。
我们必须记住历史,不能落后,不能挨打。
谈两岸关系──
“都是中国人自己家的事”
大众新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您认为这两者是什么关系?
苑举正:没有抗战胜利,哪来的台湾光复?这是因果关系,就像种庄稼要有收成一样。否定这个因果,就是否定自然。
大众新闻:您对未来两岸关系有什么展望?
苑举正:两岸之间没有问题,因为都是中国人自己家的事。全世界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硬要和大陆作对,是吃力不讨好。
(大众新闻记者 刘玉凡 张锡坤 实习生 郭子绮)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