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台视窗 > 陕西新闻

川陕携手,共叙跨越秦岭的文创友谊

发布时间:2025-09-15 10:37:30

  璀璨的灯光点亮成都夜空,韩红嘹亮的《锦绣》歌声中,三面式沉浸舞台以拔节向上的竹林元素打造出独特的四川韵味。这场汇聚全球126个国家影视作品的盛宴,见证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深度对话,也映照出西安与成都两地文创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可能。

  9月13日晚,第二届金熊猫盛典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落下帷幕。红毯之上星光熠熠,陈凯歌、吴镇宇、唐嫣、朱一龙等影视界翘楚齐聚蓉城,现场的记者们笑称“半个影视圈都来了”。当《哪吒之魔童闹海》荣获最佳动画片奖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部全球票房突破159亿元的“成都造”动画电影,排名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位,彰显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崛起。

  这场国际性影视盛会为何能落户成都?答案藏在成都完善的文创产业生态中。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数字文创产业集聚区,聚集了6000多家相关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政策支持更是锦上添花,成都高新区推出的“数字经济26条”专项政策,对影视动漫作品创作给予最高100万元的立项补助,对后期制作按实际收入补贴最高200万元。这种全方位的产业支撑,让金熊猫奖有了扎根的沃土。

  聚焦成都,产业沃土培育国际盛会

  本届金熊猫奖共征集到来自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343部影视作品参评,其中海外作品占比高达73.2%,真正体现了金熊猫奖的国际吸引力和包容性。

  在颁奖盛典现场,27位国内外影视文化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集体亮相。近半数评委来自海外,确保了评选的专业性和国际视野。这种国际化特色不仅体现在参赛作品数量上,更体现在奖项评选的多元格局中。

  电影单元中,朱一龙凭借《河边的错误》获得最佳男主角奖,而最佳女主角奖则由黛丽丝·韦恩伯格(《天空的另一面》)获得。电视剧单元方面,《山花烂漫时》获得最佳剧集奖,该剧以云南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为原型,讲述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故事。这种中外作品同台竞技、相互辉映的格局,展现金熊猫奖的国际视野与文化包容。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文化元素在本届金熊猫奖上也熠熠生辉。在提名名单中,《长安三万里》荣获最佳视觉效果奖提名。这部以盛唐为背景的动画电影,带领观众梦回“大唐群星闪耀时”,展现了壮美的大唐盛景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川陕携手,共奏西部文创交响曲

  金熊猫奖的成功举办,为思考陕川两地文创产业合作提供了新视角。西安与成都,两座西部文化重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早在2000多年前,这两座城市就开启了双城交流的悠久历史。

  如今,西成高铁已将两座城市的行程缩短至3小时左右,“上午西安吃肉夹馍,下午成都吃火锅”已成为现实。这条高铁不仅连接了两座城市,更连接了两大文化圈——关中文化与巴蜀文化。

  在文创产业领域,西安与成都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性。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成都则长于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转化和市场化运作。这种差异为两地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两地可以共同开发“三国文化”“秦岭生态”等IP。成都方面近几年重点打造的都江堰、杜甫草堂和三国文化、金沙文化等IP,这些文化元素许多都与陕西有着密切关联。

  人才培养交流是陕川文创合作的重要突破口。西安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文化人才培养实力雄厚;成都则在创意人才实践和创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两地可以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技术赋能文化创新是另一重要合作领域。西安在科技创新方面成果显著,正在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则长于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双方可以合作开展文化科技创新,共同推动文创产业转型升级。

  金熊猫奖的星光渐渐散去,但它所搭建的文化交流之桥正日益坚固。从成都到西安,从四川到陕西,一条文创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正在延伸。

  西安与成都,这两座有着三千年历史渊源的城市,正以文化为媒,携手共进。一条西成高铁连接两地,如今已不仅是一趟三小时旅程,更是一条贯穿中国西部文创产业的动脉。

  金熊猫奖不仅属于成都,也属于所有致力于用现代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城市。在这场文化盛宴中,西安也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西部文创产业的“双城记”正在悄然谱写新篇章。

  未来已来,陕川携手,让我们共同期待有着“西安创意、成都制造”的文创作品不断面世,能够走向世界,期待秦岭与熊猫共同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群众新闻记者 龙轶)

  来源:群众新闻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