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数字赋能!乡村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新道路

发布时间:2025-09-15 11:39:46

  9月8日下午,阳光明媚,朔州市“朔风古韵塞上绿洲”主题采访团的成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朔州市应县大临河乡圣水塘村,跟随圣水塘村党支部书记王紫,探访了这座2023年获评“全省清廉村居建设示范村”的村庄。该村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将生态治理需求与设施农业发展、基层治理创新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道路。

  数字赋能:让设施农业成为生态治理“金钥匙”

  “过去咱们露天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没保障,全得靠天吃饭。”圣水塘村党支部书记王紫介绍说。就在两三年前在,全乡设施农业几乎空白,传统种植不仅效率低,还特别容易因为极端天气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比如:霜冻、冰雹、干旱等。现在,走进圣水塘村的农业园区,冷棚、全覆盖棉被暖棚错落有致。数字技术正为这些设施农业装上“智慧大脑”。

  依托数字乡村平台,圣水塘村搭建起物联监测、实时监控与产地溯源系统“三位一体”的生态种植保障体系。土壤墒情传感器精准监测土壤湿度与pH值;大棚内的智能设备可远程调控温度、湿度、卷帘与通风;农户通过手机就能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能够实时防范虫害侵袭与极端天气。

  王紫分享说:“现在这些种植经验和技术引进都是我们用血的教训换来的。以前种羊肚菌,就因为差零点几度的温度把控不住,导致半个大棚的羊肚菌全都晒死了。现在我们引进了数字监测技术,实现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全可控。”王紫还高兴地指着西红柿罐头介绍道:“这是我们这两年引进的新品种叫布尼奥尔,这种品种的西红柿不仅口感更加香甜,而且产量也是普通西红柿的两倍多。不仅能让农户通过务工的方式增收(11个大棚30.6亩面积,每亩至少带动1名村民就业),更以科学种植替代了传统粗放模式,减少了资源浪费与生态损耗,为‘塞上绿洲’筑牢了产业生态根基。”

  网格联动:让便民服务托起民生底

  圣水塘村的村官畅宇新还向采访团记者介绍:“‘魅力大临河’这款小程序,是覆盖大临河乡所有村落的数字治理核心载体,目前已经有7576名村民注册使用。不论是村里的公共设施坏了,还是村民在种植上遇到了难题,只要在手机上点开‘魅力大临河’小程序相应的板块,提交他们遇到的问题,网格员很快就会来帮助村民解决问题!”

  围绕“全乡一张网,工作抓共享”的原则,圣水塘村将数字平台与网格化治理相结合,划分了244个网格、配备了227名网格员,构建起“村民诉求——三级网格响应——集中办结”的闭环机制。从政务帮办上门盖章,到公共设施维修、调解村民矛盾,再到生态种植问题反馈,大临河乡的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基层服务。针对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网格员采取分片包户的方式为村民提供帮办服务。除此之外,村里还通过集中培训、积分兑换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以前村民反映问题要跑好几趟,现在让数据“跑腿”,有问题当天就能得到解决。王紫高兴地说:“这种‘便民+治理’的模式,真正地让数字建设成果惠及到每一位村民。”

  校地合作:让乡村学院成为生态治理“加油站”

  圣水塘村的乡村振兴学院的牌子格外醒目。不同于传统院校,这所2023年成立的乡村振兴学院,不但以“解决村民实际需求”为核心,而且还成为种植技术的“传播站”。学院联合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通过线上问诊、现场讲座等形式,为村民精准答疑。春天种植前讲选种技巧,冬天谋划来年的种植方案,作物遇虫害时还会远程“会诊”为农民提供解决办法。王紫和记者介绍说:“村民认不得虫害、不懂温度、湿度调控,我们就把课堂搬到‘家门口’、把专家连到村民的手机上。”目前学院虽未形成固定研学合作,但已有不少访客前来学习数字生态种植经验,为“朔风古韵”的乡村注入了现代农技活力。

  从传统种植到数字生态农业,从村民跑腿到数据跑腿,圣水塘村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在“朔风古韵塞上绿洲”的发展蓝图中,既守住了塞上乡村的自然本底,更以生态治理的实效,让产业更兴旺、百姓更幸福。这座塞上村落的实践,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刘俊卿 通讯员 程菁菁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