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诈资金平均返还周期从66天缩短至35天 重庆实现拦截秒级响应、返还全程网办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唐雨)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因为涉案金额大、破案追赃难,成为了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之一,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期间,重庆公安机关在打击此类犯罪、守护群众“钱袋子”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
9月15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市公安局副局长龙庆就该问题作相关解答。
龙庆表示,近年来,重庆公安始终坚持“四专两合力”总体思路,不断完善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多部门协同作战,实现电诈案件发案数和损失金额连续四年下降,全民反诈防线更稳固、更高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重拳出击,严打境内外电诈犯罪
组织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三年行动。针对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偷渡境外实施电诈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开展“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工作。五年来,共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4.8万余名,端掉多个为境外诈骗集团提供服务的犯罪团伙,抓获一批“金主”和骨干。通过国际警务协作,成功从境外押解回1200余名犯罪嫌疑人。
——强化挽损,守住群众“钱袋子”
不断优化涉诈资金快速止付、追赃和返还机制。五年来累计为群众挽回损失17.8亿元。在“警快办”上线“资金返还一件事”应用,实现拦截秒级响应、返还全程网办,涉诈资金平均返还周期从66天缩短至35天。例如,前不久,北碚一群众被诈骗350万元,报警后资金被成功拦截,通过线上申请,仅5天就返还到账,真正做到了“阻截快、返还快”。
——宣防并举,筑牢全民防诈墙
针对潜在受害人被电诈分子深度洗脑的难题,重庆公安机关建立分级预警机制,构建市、区县、镇街、社区、网格五级联动体系,通过96110反诈专线、上门劝阻等方式,日均预警2.8万人次。搭建数字化“行业治理平台”,对涉诈银行卡、电话卡、网站和短信实现快速封堵,封堵数量日均从1.5万提升至30.6万,封堵时效从24小时压缩到30分钟。同时,加强反诈宣传,及时揭露新骗术,提升群众防诈“免疫力”。
当前,电诈手法仍在不断翻新。龙庆提醒广大市民:反诈是一门“必修课”,遇到陌生人拉群、屏幕共享、推荐投资理财等情况,务必多方核实、谨慎操作,可随时拨打96110反诈专线咨询求助,守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