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政要闻

Discover Guangdong|跟着建筑师看广东乡村美学

发布时间:2025-09-15 21:28:44

在江门开平塘口镇,一片青灰斑驳的老建筑群中,一抹跳脱的蓝色悄然点睛——那是無名营造社工作室的门窗。这抹蓝并非精心设计的初衷,竟是一次施工时的“美丽意外”,却成了这片侨乡老墟里最独特的视觉符号。

無名营造社的名字,源自其对历史上无数无名工匠的致敬。其主理人是一位在日本留学归国的博士,团队长期扎根于乡村实践。他们的到来和创作,是塘口墟系统性活化社区、吸引多元青年人才的一个缩影。这抹偶然的蓝色,仿佛是一个隐喻,象征着这片古老土地在与新思维碰撞后,所迸发出的意想不到的生机与可能。

破解“空心”困局

江门是海外华人的重要祖籍地之一。上世纪20到40年代,塘口镇因大量侨汇兴建银行、医院、邮局等基础设施,塘口镇下辖的社区——塘口墟发展成为开平市有名的墟市之一。20世纪末,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人口不断外流,至2010年仅剩9户居民,沦为“空心墟”。

2015年,当塘口墟启动“社区活化”计划时,这座侨乡老墟以“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灵活模式,将废弃粮仓、碉楼交予青年团队改造——没有大拆大建,只有小心翼翼的唤醒。此前,五邑大学谭金花教授团队在附近的仓东村开启了一场静默的革命:通过祠堂讲座、舞狮民俗实践,悄然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这种“从社区生长而出”的保育理念,为塘口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精神底色与方法论。

2020年,当無名营造社与塘口墟相遇,恰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双向奔赴”。彼时,这个曾在黔东南村寨间“流浪”的团队——靠一辆旧面包车辗转搭建临时工作站,深耕木构建筑与乡村文旅——正渴望走出大山。塘口镇政府带着对乡村建设的期待找上门时,团队被这里独特的气质深深吸引。

“步行五分钟离开主墟,便是成片稻田,这里仍是纯粹的乡村;但完善的设施与广深的便捷交通,又让它成为理想的工作室落脚地。”無名营造社建筑创意总监马禹坦言,这种“纯粹与便捷并存”的特质,令团队一见倾心。当时,双方一拍即合,無名营造社主持建筑师陈国栋决定,除黔东南外,在塘口再增设一个工作室。

工作室的前身,是塘口墟一座几近荒废的旧粮站。当無名营造社接手时,粮站半个屋顶已然坍塌,破败不堪。团队以“建筑手术”般的精度展开改造:保留原有砖木结构,嵌入现代功能。坍塌的屋顶区域被转化为半地下展演空间,顶部成为露天舞台;一层则引入咖啡业态,吸引青年驻足打卡。这场改造并非推倒重来,而是在衰败中寻找生机,让历史空间重获当代活力。

如今,已有超过2000名像马禹这样的“新塘口人”于此扎根。设计师将老邮局改为工作室,民宿主理人以龙窑柴烧陶器迎客,非遗传承人在旧仓廪传授灰塑技艺。他们不仅重塑业态,更编织出一种新社区生态——既延续侨乡的温情网络,亦注入国际化的开放基因。

凸显“在地温度”的设计

初到塘口,马禹便被四周林立的侨乡建筑深深吸引。这些建筑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拼贴”美学:古罗马科林斯柱式与中式琉璃瓦并置,欧式纹样与岭南灰塑交织——仿佛将世界各地的建筑结构重塑,却在矛盾中达成微妙平衡。这种独特的建筑语言绝非无序堆砌,而是侨乡文化自信与包容性的物质呈现,为马禹团队后续的设计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在塘口墟附近的桑园村,一座由加拿大华侨捐赠的凉亭,曾让無名营造社团队陷入两月的沉思。面对当地数十座由成熟匠人建造、风格各异的凉亭,如何既尊重传统又创新突破,成为核心挑战。

团队摒弃了简单复刻碉楼元素或灰塑符号的常规路径,转而展开系统性田野调查。他们对二十多座凉亭进行测绘,将屋顶、座椅、栏杆拆解成独立构件,剖析其工艺工法与文化渊源。“塘口建筑的核心是‘拼贴’,我们就从‘解构’入手,”马禹解释道。最终方案打破“圆桌四凳”的固有形制,在屋檐下嵌入多组异形座椅,既可随意坐卧闲谈,亦保留了侨乡建筑“杂糅共生”的基因,更契合现代乡村的开放性与公共性。 

在塘口的改造中,無名营造社始终遵循“去符号化”的设计哲学,拒绝简单复刻传统元素,转而深入挖掘地域生活的本质。在潭溪墟市场改造项目中,团队投入三个月深度调研,记录本地集市的生活节奏,走访村民认可的“理想菜场”,以分阶段施工平衡改造与日常需求;旅游厕所设计则立足岭南湿热气候,利用通风口构造实现自然降温,减少机械能耗。“乡村设计不能只考虑‘好看’,更要考虑‘好用’,要顺着乡村的生活逻辑来。”

面对灰塑这一岭南代表性技艺,团队选择以当代手法重构传统:特邀匠人制作灰塑对联与吉祥纹样,将其融入工作室大门设计中。此举并非简单复刻装饰,而是让非遗技艺在功能性构件中重获生命力。

与当地匠人的合作不仅有趣,还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建造成果。工作室那扇引人注目的浅蓝色门窗,便诞生于一场戏剧性的沟通“断层”。马禹回忆,为实施跟进施工进度,他不断叮嘱装修师傅“每完成一步需拍照反馈”,然而他使用的河南电话号码被本地工匠误以为是“诈骗电话”,连续十几个来电均被拒接。待他们终于取得联系,所有门窗已完成涂色。“未上墙时,单独看门窗颜色‘特别炸’,几乎令人难以接受,”马禹坦言。但安装后效果出乎意料——跳脱的浅蓝与塘口墟骑楼色调形成巧妙反差,既突兀又和谐,成为传统街区中一抹当代性的轻快注脚。

工作室一隅,层层叠叠的岭南花砖静默陈列。花砖本质为水泥砖,表面纹样繁复绚丽,是岭南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在“塘口空间”改造中,几片半掩于尘土的花砖闯入视线,团队便确定以花砖为设计媒介。为寻找不同纹样的花砖,他们会专门跑到旧材料交易市场逐一收集。旧时民居地板上拆下的花砖,镶嵌在房间门口作为装饰,“相当于每个房间有它独特的一个IP,”马禹表示,与当地文化的碰撞,常常带来新的火花。

在“旧墟活化”工程的推动下,一个个像無名营造社这样的年轻设计师团队来到塘口墟,剖开时光封存的侨乡旧建筑:废弃的旧政府大楼、粮管所、钟表厂相继蜕变为青年追捧的文化地标。华南地区首家先锋书店落户旧粮仓,以建筑美学与书香吸引文艺青年;塘口青创基地、“此间”国际研学空间成为创客协作平台;唐心酒店、里苑民宿等特色酒店民宿,将岭南诗意嵌入砖瓦,在乡土记忆与现代审美间取得精妙平衡。

当年轻人回到乡村

在無名营造社的理念里,建筑的“高光时刻”不该只停留在建成拍照的瞬间。马禹认为,项目落地后,如何持续为乡村服务,是同样重要的命题。

在塘口墟,無名营造社的工作室超越了传统办公空间的范畴,成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文化现场。他们经常举办展览、学术分享和演出,将小众活动转化为链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我们发起‘無名青年’计划,希望邀请一些有趣的小伙伴前来——无论是深度对话、策展还是实验演出,我们希望主动推动这些事情,”马禹说道。

“一些乡村项目面临“建而不用”的困境,我们希望通过运营让空间“活”起来,”马禹介绍。工作室附属的咖啡店已然成为联结本地居民与游客的节点:咖啡师阿芬是塘口本地人,曾辗转澳门、开平餐饮业,因看到家乡发展选择回来创业。在马禹看来,乡村振兴的本质并非大拆大建或城市模式的机械移植,而是“花时间理解在地基因,谨慎求解。”设计中,旧粮站的山墙和横梁被保留下来,让老建筑的记忆得以延续。

更意味深长的是与在地居民的互动。社区免费划拨的一块菜地,成了马禹工作之余的“新实验场”。从选购农具到种植蔬菜,毫无经验的他在田里束手无策。本地的热心阿姨看在眼里,主动过来教授经验,无奈马禹不会江门话,阿姨不会普通话,沟通半天也毫无头绪。最终,爽朗的阿姨直接上手示范,以行动跨越言语隔阂。收成时,马禹把蔬菜分给阿姨和身边的朋友,完成了一次无声的社区对话。

这种联结悄然缓解了“新乡人”的乡愁。“离家太久,曾经忽视与土地、与他人的纽带,如今却自然生长,”马禹坦言。团队成员在工作室收养了三只流浪猫,给被遗弃的小猫治病;会请村里的阿姨来帮忙打扫卫生——这些细微瞬间唤起了类似家庭的踏实感。

从“空心墟”到“青年墟”,塘口凭借空间活化、文化创新与政策支持,持续吸引青年投身乡村实践。如今,無名营造社的项目已延伸至佛山、韶关的瑶族村寨,始终延续“调研先行”的逻辑;而在塘口,他们仍在探索骑楼街复兴、传统工艺传承与青年回归的更多可能。

“可能我们做的事情很小,但只要是良性的、可持续的,乡村自会慢慢变好。”雨过天晴,工作室的蓝色门窗在阳光下分外亮眼,远处的稻田随风起伏,無名营造社与塘口的故事,仍在书写下一页。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红豆 尹珏文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