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腹地,汾水汤汤。八月的灿烂阳光炽热地泼洒在晋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为期1周(7月30日至8月5日)的第十届“著名作家看山西临汾行”采风活动的步履虽已远去,但十余位文坛名家与这片厚土的深度对话,其激荡起的层层文化回响,非但未曾消散,反而在心底持续酝酿、发酵,最终都指向一个愈发明晰而炽热的感受——回家。
叩问本源
博物馆长廊里的文明胎动
走进市博物馆,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座以古观象台“日月同辉”为灵感的建筑,犹如摊开的文明典籍。文学博士、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坤由衷赞叹:“每一步都充满了惊艳!临汾的每一块砖瓦里都有深厚的历史。”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凝视展柜中朴拙的陶器,轻声感叹:“山西这片土地,是大自然精雕细刻的神奇之作。”
在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彩绘蟠龙纹陶盘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关仁山长久驻足,深受震撼:“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通过这个龙盘,让我们了解了先民的图腾,看到了龙文化的根脉,同时也找到了创作的灵感。”
从陶寺的文明曙光步入晋国博物馆的礼乐辉煌,时空跨越数千年。宏大的车马坑阵列气势恢宏,象征权柄的青铜编钟静默陈列。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跃文看着眼前的晋侯墓葬群,心潮澎湃:“从陶寺到晋国,一条清晰的文明脉络贯穿而下。尤其看到墓葬中不可或缺的礼器与乐器,印证了《礼记》所言‘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的古老智慧。我们的民族,是一个追求秩序、崇尚和谐、向往美好的民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剑则看到了更磅礴的力量:“从唐叔虞到历代晋侯,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出的文明硕果,早已深深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奔流不息。”作家们一致将博物馆之旅誉为“一场触及灵魂的文明溯源教育之旅”。
匠心永恒
古建遗珍中的历史低语
当作家们走出博物馆,散落在临汾大地的古建遗珍又向他们诉说着另一种历史语言。
在洪洞广胜寺(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晨雾如纱。飞虹塔的七彩琉璃在阳光下变幻迷离光泽。省文联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向同行者细述:“广胜寺七彩琉璃在阳光明媚时太美了,它完全就是一处人间烟火,蒸蒸日上的历史呈现。”一旁作家们顺着她的指点,仔细分辨着琉璃釉色的微妙变化,大家低声交流着对古代工匠技艺的赞叹。塔檐铜铃清越悠扬,仿佛与千年访客进行时空对话,艺术之光在此璀璨绽放。
在隰县小西天景区,大雄宝殿内满堂悬塑精妙绝伦,于方寸间营造出“小空间、大世界”的佛国圣境。作家们无不折服于古代工匠的技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感叹:“那种局促里面给我的感受竟然是宽阔博大、宏观感的一个世界。”走进殿内,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仰头凝视。
霍州署衙沉淀着厚重的官箴文化。在戒石亭前,《火花》杂志主编王志峰神情肃穆,指着亭上镌刻的十六字箴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动情地说:“临汾是山西,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腹地。这石铭就是扎在我们‘文明之树’最深处、维系社会秩序运行的稳固根脉。这些穿越时空的字句,至今仍是振聋发聩的警世恒言。”徐贵祥亦细致记录着雕梁画栋,感慨道:“这些古建,是人类文明在大地上留下的深刻痕迹,是我们回望历史所能抵达的最远驿站,也是距离我们生命记忆最近的活态见证。”
山河铸魂
黄土与黄河的文明咏叹
临汾的壮美山河,不仅在于奔腾的黄河,也在于这片黄土高原塑造的奇特地貌。
采风中,作家团探访了隰县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奇特的地貌景观令作家们惊叹不已。漫步观景台,脚下蜿蜒的“一路生花”公路与远处层叠的黄土丘陵、耸立的黄土柱尽收眼底,如一部用泥土写就的百万年史诗。作家们兴致盎然,在回音大喇叭前争相呼喊,当清晰洪亮的回响从远山传来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在峡谷间久久回荡。有人感叹:“这里的地貌太神奇了,就像大地的年轮,临汾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亦如此壮美。”临汾的厚重,不仅在于人文,更在于其壮阔山河赋予的精神力量。
傍晚时分,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浊浪排空,声若惊雷。裹挟着高原泥沙的黄河水奔腾而下,溅起的水雾在夕阳下凝成道道彩虹。徐贵祥凝视翻卷的巨浪,声音在涛声中沉厚有力:“李白咏叹‘黄河之水天上来’,是诗人的浪漫。而此刻,我分明感受到,黄河之水是从大地深处生长而出的!正是临汾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头顶这片云天,也生长出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脊梁!”身旁的徐剑此时心潮澎湃:“此刻站在壶口,有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澎湃——那是热血的澎湃,是情感的澎湃,更是五千年文化力量积蓄迸发的澎湃!临汾的灿烂文明,理应让天下知晓,让世界共享!”
根脉所系
大槐树与尧庙下的精神原乡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牵动最深乡愁。苍劲的大槐树静默伫立,枝叶沙沙低语。王跃文站在树下,动情地说:“导游告诉我们,全国有1230个姓氏的先祖,都是在这棵大槐树下集结,然后告别故土,奔赴全国各地开枝散叶。我的家族谱牒记载,先祖正是从山西太原辗转迁徙。那么,我的根就在这里,洪洞大槐树下,就是我魂牵梦绕的‘老家’!”他目光坚定,“这份寻根的经历,这份血脉相连的情感,我一定要告诉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永远铭记,我们的根,深扎在这片土地。”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原主编鲁顺民深有感触:“几乎每次来,都有朋友托我帮他们在姓氏谱上寻找根源。大槐树早已超越了一个地理标识,它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地标,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族群的强大文化纽带。”
这份对“根”的认同,在尧庙景区得到了呼应。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第一次走进尧庙景区即被深深打动,尤其留意到千年古柏“夜笑柏”。他抚摸着枝干:“它们不是冰冷的文物,它们是活生生的历史,是仍在生长的年轮。触摸它们,就像真切地触摸到了中华文明那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脉动。”活动尾声,他道出了采风团的心声:“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谢谢临汾的父老乡亲,谢谢你们守住了我们的‘根’,替我们守住了精神的‘老家’!”
墨染山河
文心归处与笔下承诺
这是一次以“回家”为内核的文学朝圣。徐贵祥视其为“学习之旅、发现之旅、收获之旅、快乐之旅”。刘醒龙追寻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扎根泥土的文学之根。作家们穿行于千年文明的现场——在博物馆幽光中对话先民,在古建间聆听历史回响,在壶口惊涛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根脉追溯中体认家国情怀。临汾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价值,在他们心中无比清晰厚重。
采风虽已结束,文学对这片厚土的礼赞与开掘正启序幕。座谈会上,作家们依然沉浸在这几天的震撼中,热烈讨论着陶寺的文明密码、壶口的精神象征以及各自最难忘的瞬间,初步的创作灵感在交流中碰撞。作家们肩负起用文字激活历史的承诺:
王跃文计划将大槐树下那份血脉相连的感动,深深融入他的下一部作品。
徐剑决意为那座被岁月掩藏的瑰宝——东羊后土庙元代戏台,撰写专文,让世人知晓其独特价值。
刘醒龙则尝试将临汾的古老气息与深沉根脉,融入他“带着唐诗去旅行”的构想,让诗与这片土地再次对话。
李浩表示:“希望在我的文字当中,更多的呈现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之美。”
关仁山强调:“我们作家责无旁贷,不仅要宣传临汾今天的巨变,同时也要对我们民族的未来进行展望。”
鲁顺民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每一次来都有回家的感觉,临汾在新时代必将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徐贵祥的观察印证了这片土地的活力:“临汾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城市,也是一个很有活力、朝气的城市。”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龙一也赞叹:“晚上到关帝庙,到财神楼街,看到如此壮观的财神楼,还有周边极具现代感的商业场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地方主政者的智慧与远见。”
……
他们的笔触,将成为解码华夏文明基因、活化临汾文化资源的钥匙,让这片古老土地的历史光芒照亮现代心灵,为临汾、山西乃至中国的文旅融合注入磅礴持久的文学力量。
临汾的故事,根植远古,绽放在当下。文心所至,墨染山河;根脉所系,气象万千。这片古老土地的新传奇,正借作家们的生花妙笔,徐徐展开于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
记者 亢亚莉 刘临琦 任怡星 来源:临汾新闻网
(稿件由临汾市台港澳办提供)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