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台视窗 > 陕西新闻

让水利遗产焕发新光彩——陕西水利遗产保护工作观察

发布时间:2025-09-17 15:22:31

  9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泾阳县王桥镇的郑国渠首遗址区,一大片油葵映入眼帘。

  阳光下,一朵朵油葵泛着耀眼的金色光芒,宛如铺展在大地上的金色地毯,美不胜收。

  郑国渠是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开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资源。

  秦人治水历史悠久,水利遗产资源丰富。从秦代的郑国渠、汉唐时期的白渠和成国渠,到民国时期的“关中八惠”,这些古代、近代水利工程遍布三秦大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陕西重要的水利遗产和水文化资源。

  陕西高度重视水利遗产的保护利用,全省水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力度持续加大。

  精心守护 传承水利遗产保护之魂

  9月9日,站在汉阴县凤凰山顶俯瞰,青山环抱中,随着山势的上升,错落有致的梯田呈现出黄绿相间的颜色,宛若一个个调色盘。

  凤堰梯田灌区总面积5.12万亩,涉及汉阴县漩涡、汉阳、双河口3镇,分布在汉江之北、凤凰山南麓海拔400米至800米之间,是在西北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梯田群落,2024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凤堰梯田周边有大量明清碑石、古遗址、古村落等珍贵历史遗存。凤堰梯田区域内有20余个古民居群落、多处古寨堡以及多处庙宇、渠道、塘坝和拦河坝,其中塘、渠等水利灌溉工程有许多至今仍在使用。”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李权兵说。

  为加强对这一珍贵水利遗产的保护,汉阴县设立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立司法保护站,联合多部门制定了系统保护措施,涵盖基本农田建设、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

  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展区展示着清代的犁耙、民国的打谷机等农具,一件件斑驳的农具凝聚着历代农人的智慧与汗水。

  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是中国北方第一座以不可移动文物和文化景观为主体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它是一座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很好地保护和保存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商颜苍苍,洛水泱泱……三农乐耕凿之天,康衢歌太平之美。”这是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在《龙首渠赋》中对龙首渠引洛灌溉这项伟大工程的赞叹。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系洛惠渠灌区前身,始建于汉武帝时期,距今21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集灌溉惠农、改良盐碱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内遗存丰厚。为了更好地进行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投资1000万元,重点对龙首坝景区、曲里渡槽、井渠法遗址、五洞口等进行了全方位维修和整治,设立了水情教育展馆等。

  水利遗产凝结着人民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

  近年来,陕西持续加大水利遗产保护工作力度,成功申报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组建水利、历史、文化、生态专家团队,挖掘水文化遗产836处;调研陕西水利历史遗存,整编出版了调研成果,绘制了《陕西水文化遗产图谱》……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陕西的水利遗产保护工作筑牢了根基,还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业融合 探索水利遗产发展之路

  9月10日,泾阳县王桥镇木梳湾村村民张胜利在店里整理货架。

  张胜利在郑国渠首遗址区外经营着一家百货商店。“现在遗址区开放了,游客越来越多,我的小商店生意更红火了。”张胜利告诉记者。

  2016年,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为推动泾阳县旅游业发展,今年4月,郑国渠首遗址区正式开放试运营。

  进入遗址区,郑国渠渠首、郑国渠古道、汉白渠、唐郑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清龙洞渠等一个个历代渠首遗迹点缀在泾河东岸的乡野间。

  遗址区深度融合水利文化、非遗传承与生态观光,打造再现千年古渠、再现沃野大集等板块,推出“水利游乐场”“非遗市集”等多元业态,围绕本地特产、文创等设置了80余个特色展位供游客参观体验。

  近期,郑国渠首遗址区内的500亩油葵盛开,吸引了不少外地和本地的游客前来打卡。

  “我们现场配套举办了插花、摄影和赏花等主题活动,市场反响不错。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农业种植,充分盘活木梳湾村的闲置资产,打造农产品加工研学空间,进一步展示郑国渠文化和农业方面的价值。”陕西郑国渠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牛军军说。

  每逢周末,位于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的花栖玥·椿时水云间民宿入住率都很高。

  “梯田一年四季都有美景,春观油菜花海、夏学水田插秧、秋闻稻浪飘香、冬听雪落山庄,吸引了不少客人前来。”民宿负责人郭媛媛说。

  随着农旅融合发展,凤堰梯田不再局限于单纯观光旅游,还多了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事等内容。

  如今,当地依托独特的梯田景观,加快农旅、水旅融合,发展梯田观光、登山竞技等文旅项目。凤堰梯田每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水利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各地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水利遗产与产业融合发展。

  为深度开发水文化资源,陕西积极探索“水文化+”的产业体系有效发展路径,推进水文化与影视、演艺、教育、出版、网络、信息、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塑造一批特色水文化品牌。

  多元推广 弘扬水利遗产文化之韵

  9月9日,在位于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曲里站内的展览馆里,一件件展品向人们诉说着龙首渠的千年历史。

  “这里是龙首渠水情教育基地的一部分,2022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馆设置了‘水情知多少’‘千古叹何为’‘丰图谁绘就’等6个板块,进行水状况、水政策、水法规、水科技、水文化等内容的推广普及和宣传教育。”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信息科工作人员东大鹏说。

  2020年,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省第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我们充分利用灌区工程遗产和水情教育基地资源,先后出版发行《龙首渠引洛古灌区》《龙首遗韵》等系列水文化丛书,与村镇联合举办桃花节等各项水文化活动,以水利遗产保护为立足点,多角度、全方位向社会公众展示丰富多彩的龙首文化。”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主任魏永强说。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1950年以前遗存至今的工程类、管理类水利遗产和历史典故、民俗传说等非物质水利遗产多达500余处(件)。其中,一些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是陕西水利遗产和水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陕西高度重视水利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加大水利遗产挖掘保护和水利文物保护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水文化实践活动:完成陕西水利博物馆提升改造,推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延安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陕西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龙首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馆等博物馆群建设;启动“陕西河流志丛书”“陕西禹迹图”编撰工作,一系列水文化书籍和纪录片相继推出……

  陕西在传承弘扬水文化、加强水利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水文化建设工作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水利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力度,继续挖掘省内水情教育资源,拓展水情教育功能,提升水情教育水平。”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群众新闻记者 徐颖)

  记者手记丨保护水利遗产 传承水脉文化

  在凤堰梯田,从基本农田建设到生态保护,从古遗址修复到文化传承,一套套系统的保护措施全方位守护着这片梯田。

  在郑国渠首遗址区,古老的水利工程与现代旅游、生态观光、非遗传承相结合,让水利遗产重现光彩,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机。

  在龙首渠水情教育基地,一件件展品诉说着龙首渠千年的历史。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出版水文化丛书、举办水文化活动,全方位向社会公众展示和宣传水文化。

  水利遗产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晶,见证了文明的发展历程,在研究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是岁月的印记,是智慧的传承,是文明的见证。

  在陕西,水利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政府的高度重视到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从基层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到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大家用实际行动证明,水利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代发展的宝贵资源。

  水利遗产不仅要保护好,更要传承、弘扬和发展好。

  相关部门要根据水利遗产的类型、分布和现状,编制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保护措施和实施步骤;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水利遗产的旅游价值,打造具有特色的水利文化旅游产品;加强水利、文物、环保、旅游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发展合力……

  水利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齐心协力,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水利遗产,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创新的开发方式,让水利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徐颖)

  链接

  为促进陕西水利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使其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好地延续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陕西省水利厅出台《陕西省水利遗产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为开展水利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政策依据。《陕西省水利遗产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申报、认定、保护、发展、管理等内容,立足陕西水利实际、遗产赋存和保护利用现状,突出水利遗产的管理全过程。

  陕西建立水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体系,研究出台水文化传承弘扬激励办法、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办法、水文化专家库管理办法以及水文化研究推广基地创建和管理办法。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1950年以前遗存至今的工程类、管理类水利遗产和历史典故、民俗传说等非物质水利遗产,多达500余处(件)。其中,一些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是陕西重要的水利遗产和水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资源。

  陕西加大水利遗产挖掘保护和水利文物保护力度,结合省情、水情,开展了一系列水文化实践活动,各级关心、重视、支持水利遗产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传承水文化、弘扬水文化,用心、用情、用力讲好陕西水利故事的热情不断提高,助推陕西水利高质量发展。(群众新闻记者 徐颖整理)

  来源:群众新闻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