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新学期,见字如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杨劲松:精于工,匠心铸梦 行以业,技能报国

发布时间:2025-09-17 16:31:14

编者按:笔墨传情,见字如面。在这充满希望的新学期,学校的书记、校长们用书信开启“开学第一课”,用文字传递教育的温度、思想的光芒。愿这一纸书信,成为莘莘学子前行路上的星光与力量,陪伴同学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亲爱的同学们:

金秋铸梦绽芳华,匠心如盘赴山海。

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5200余名怀揣梦想、朝气蓬勃的新同学致以最热烈的欢迎!是你们的选择与奔赴,让常工业的校园燃起了崭新的光彩,让常工业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激情、充满期待。同时,也要向一路以来关心、支持、帮助你们成长的家长、亲友与师长,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是他们的陪伴与付出,为你们筑起了前行的底气,让你们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走得豪迈。

脚踏着常工业的大地,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

从你们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常工业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家园就焕发了新的生机,是你们让常工业充满了青春的朝气,满溢着向上的活力!今天的你们,都是独特的一束光,汇聚成常工业此刻最耀眼的星。你们当中,有128名同学超过本科录取分数线,展现出扎实的学业功底;有942名同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怀揣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40名回、满、彝等少数民族同学,传递起多彩的民族文化。你们当中,还有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用精湛技能彰显着青春的风采。

莫道高职无坦途,技能亦可通云霄。

作为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始终立足常州、深耕长三角,在苏锡常都市圈的创新浪潮中锚定方向,为区域万千中小微企业精准培育了大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与高技能人才。学校不仅斩获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更连续六年在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获评第一等次,特别是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成功立项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为你们未来的技能成长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你们的学长学姐用实力书写大国小匠的新时代荣光。在世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拿下一等奖28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8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里,斩获金奖2项、银奖5项;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2项、铜奖2项。

手中有技艺,脚下有力量。

常工业这片土地,是传承匠心火种、崇尚实干精神的热土,是你们追逐技能梦想、奔赴人生新程的起点。

在常工业,鎏金三载,笔绘芳华。“诚信、笃实、勤俭、创新”的校训如春秋淹城的青铜编钟,每一声回响都将叩击成长的扉页;“爱生、敬业、厚技”的教风似大运河畔的古渡舟楫,每一次停泊都会载满师者的赤诚;“立志、勤学、践行”的学风若留青竹刻的斑驳刀笔,每一道刻痕都能镌刻奋进的足迹。

在常工业,晨昏四季,躬耕梦想。春樱蘸露时,匠心在智能制造中心的微芒中苏醒;夏荷擎雨处,智慧于智能网联基地的经纬间流转;秋桂浮金季,赤子之心随理想产业学院浸润心田;冬梅映雪间,创新火种在邓建军工匠学院穹顶绽放。

在常工业,德技并修,辉耀匠星。九三大阅兵的场景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当习近平总书记乘坐红旗牌检阅车,经过金水桥,驶上长安街时,同学们可知道这辆检阅车上的全套车灯,都是由我校校企合作单位星宇车灯研发生产的。近年来,学校与理想、比亚迪、百度、博世、常发、恒立、万帮等企业紧密合作,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共同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在校园璀璨绽放。

青春砺剑铸匠心,技能报国展锋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了精神的旗帜、照亮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时刻拿这四条对标对表,争做新时代的先锋队、生力军、排头兵。这里我想给大家提四点建议:

第一、立凌云壮志,以理想之光,照亮万里征程

人无志不立,理想恰如人生航行中的灯塔,照亮前路,指引方向。在常工业的三年时光里,愿你们立下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同向的远大志向,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深深镌刻进青春的精神底色。

这份理想,要扎根信仰的土壤。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认真学理论、悟初心,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真正做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这份理想,要闪耀匠心的光芒。“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灵魂。愿你们在每一次实训中校准人生的精度,在每一项攻关中打磨思维的锋刃,在每一件作品中传递极致的追求。“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写入成长的年轮。

这份理想,要深耕实践的沃土。主动走向社会、走进基层、投身产业,在烟火气里感知民生,在创新潮中激发担当。将个人的职业梦、技能梦,稳稳嵌入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让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成为乘风破浪的压舱石、成就事业的助推器、终身成长的源头活水。

第二、履寸缕之责,以务实之举,扛起千钧重任

真正的担当,从不惊天动地、不尚空谈,而在于脚踏实地、细水长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平凡之中靠得住,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到位,把该扛的责任扛起来,这就是担当最真实的模样。

这份担当,是家人间温暖的依靠。常给父母打一通电话,聊聊课堂的收获、宿舍的趣事,也听听他们藏在叮嘱里的牵挂。学会照顾好自己,把宿舍清洁,把作息调顺、把身体顾好,让父母安心,就是子女最踏实、最暖心的担当。

这份担当,是学业上沉稳的坚守。准时走进教室,把每一个知识点嚼透悟深;实训室里精益求精,把基本功练成肌肉记忆;图书馆中静心蓄能,考场上诚信执笔,这就是学生对学业最真诚的敬畏,也是青春最清醒的自持。

这份担当,是集体中主动的姿态。宿舍里主动整理、随手互助;班级中积极投入、甘于奉献;团队里勇挑担子、及时补位,不推诿、不计较,这就是我们年轻时最该有的模样,也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的底气。

第三、嚼菜根修身,以坚韧之心,淬炼卓越之能

精湛技艺的路从无坦途,“能吃苦”三个字,是技术技能人才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硬道理。只有一次次咬牙坚持、一次次对“差不多”说不,才能把书本知识真正装进脑海,把实操技能牢牢练到手上,最终炼成谁也拿不走的“真本领”“硬功夫”,成为你们未来闯荡职场、行走天下的坚实底气。

这份苦,要能吃出“扎根”的劲头。就像大国工匠邓建军学长那样,面对染浆机“停车即废纱”的行业难题,38年前毕业于智能控制学院的他,苦啃200本专业书,在40℃的高温车间反复试验上千次,最终打破技术困局,让设备化身永不停转的“永动机”。

这份苦,要能吃出“攻坚”的执着。就像全国劳模吴宏盛学长那样,面对“民企难破技术垄断”的质疑,26年前毕业于材料工程学院的他,毅然与时间赛跑。带领团队三个月鏖战,在方寸车间与精密零件“死磕”,废弃图纸堆得高过桌面,最终圆满拿下上海大众订单,赢得尊严。

这份苦,要能吃出“极致”的追求。就像全国劳模马艳东学长那样,面对日本专家“学不会、造不出”的断言,14年前毕业于机械与交通学院的他,用五年时间跨国取经,历经近千次试验测试,精准掌控320个核心参数,最终推动国产液压元件挣脱低端桎梏,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华丽蜕变。

第四、扬奋斗之帆,以笃行之姿,激荡时代浪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奋斗,从来不只是埋头苦读的执着,更是一种向阳生长的姿态、一股敢闯敢试的勇气、一份突破创新的锋芒。时代的机遇,要靠奋斗来把握;历史的蓝图,需用奋斗来书写。

这份奋斗,要让勤奋成为一种本能。珍惜三年青春光阴,像渴了饮水一样吸收知识,如雕琢璞玉一般打磨技能,让每一堂课、每一次实训,都成为向上攀登的坚实阶梯。

这份奋斗,要让探索成为一种乐趣。不囿于课本的框框,敢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在创新项目中提出新思路,在团队协作中碰撞火花,让探索的基因,融入青春的血液中。

这份奋斗,要让坚持成为一种品格。遇难题不绕道,碰瓶颈不退缩,认准的目标就一步一印去追寻。每一次咬牙突破、每一点细微进步,都是奋斗路上最闪亮的勋章。

同学们,2025年9月16日,这一天意义非凡,值得永远珍藏。你们在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人生新篇章,正于此际盛大启航!从此刻起,无限广阔的未来将随你们的梦想同步打开,你们将成为常工业这片匠心沃土的新主人,也必将成为常工业未来故事中最耀眼的主角!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期待你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以理想为帆,以技艺为桨,以情怀为舵,以实干为锚,在课堂中深钻理论,在工位上打磨技艺,在团队中碰撞灵感,在校园里绽放青春。愿你们如今年火热的“苏超”,勇于挑战、敢于拼搏、永不言弃,把青春之歌谱得响亮、唱得滚烫,在快乐中感悟进取的力量,用三年时光,写下一段无愧于自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