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200万年前的人类文明 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渝举行
第1眼TV-华龙网讯(陈雨)“龙骨坡文化的发现是40年来东亚古人类、古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在人类起源与旧石器考古研究领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9月17日,在2025长江文明论坛期间举办的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举行。
今年是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发掘40周年。研讨会期间将举办两场学术研讨会,来自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9名专家和高星、夏正楷、黄万波等60余位国内学者,围绕“龙骨坡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利用,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等课题深入探讨。部分专家学者还将深入龙骨坡遗址现场考察。
为什么全世界都盯着巫山龙骨坡?作为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龙骨坡遗址为揭示人类发展进程、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关键依据,对于追溯长江文明的源头、丰富长江文明的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长江文明传承发展的密码,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长江密码。”研讨会上,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以《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长江密码》为题作学术报告。他说,历史遗产是长江的文化家底,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长江密码也蕴含其中。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长江文明是题中之义,功不可没。
现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以《龙骨坡遗址价值与学术意义》为题作分享。“龙骨坡遗址的发掘首先是脊椎动物化石,在遗址内共发现诸如更新大灵猫、巫山剑齿象、山原貘等在内的3个新属、25个新种,更为罕见的是遗址内还包含超过50%的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属种。”黄万波说。
黄万波介绍,他们在一至五轮的发掘中,共计发现各种石器3000余件,分布在18个文化层,这说明巫山人曾反复在这里活动,并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些石器的制作技巧手法粗犷,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其中以实用为特点的砍砸器数量居出土石器之首。
“巫山人就是‘龙骨坡文化’的主人,他们的这种生存行为至少在200万年前就出现在长江三峡地区繁衍生息,而且是连续持久的。”黄万波说,未来,将认真学习、研究,并继续发掘,寻找巫山人留下的所有信息,并在遗址南侧打造一幅200万年前独具特色的地层剖面,为遗址地文化、教育、科研、科普、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素材,使之成为东亚地区早期(200万年)人类生息地之文化名片。
本次研讨会还发布了《龙骨坡遗址发现发掘解析图鉴》《龙骨坡遗址研究论文集》两本专著,为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文献支持。随着研究的深入,这座沉睡200万年的遗址正逐渐揭开东亚最早人类活动的神秘面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