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酷库智能机器人展厅里,咖啡机器人手臂轻旋,娴熟冲泡出一杯“十五运会”主题的拉花拿铁;在番禺德兴小学,爱餐科技“天使”智能厨电翻炒出一道道色香味美的菜肴,孩子们的“光盘行动”成了最直观的认可……这些智能化场景,正是广州AI与机器人产业蓬勃生长的生动注脚。据测算,广州聚集AI相关上下游企业约2100家,拥有30余个专业园区及5万名专业人才,形成了“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周期服务生态。
当前,从政策护航到技术攻坚,从本土扎根到全球拓展,广州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崛起之路。
政策引领,打造市、区联动产业扶持新生态
早在2021年,广州就已出台《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从“固链、强链、补链、稳链”四方面梳理形成13项主要任务,率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政府不仅给了资金扶持、减免办公场地成本,还帮我们对接省内产业链资源,比如牵线广汽本田这样的龙头企业。”蘑菇物联联合创始人、工业AI首席技术官周子叶的感慨,道出了广州政策扶持的“温度”与“精度”。
在广州,AI产业政策并非简单的资金补贴,而是围绕场地补贴、人才引育、产业链对接等方面,市、区协同、双向互促,构建起全链条培育与支撑体系。
在市级规划引领下,各区精准施策、发展特色,各自蹚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独特路子”:天河区“明珠十条”“珍宝十条”构建起了“应用导向”的培育生态,聚焦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分别面向产业、人才进行专项扶持;南沙区推出包括“数港、人才港”在内的“五港联动”战略,鼓励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番禺区聚焦应用场景深化拓展,为技术提供方与应用方“搭桥筑基”……市、区政府正以精准、高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为AI与机器人企业浇灌滋养出一片片“发展沃土”。
地处番禺区的爱餐机器人有限公司正是区域精准施策、推动场景落地的受益者。“从校园等应用场景对接,到国企资源牵线,番禺区政府的‘红娘’角色,让我们的智能厨电快速走进学校、园区。”爱餐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何光表示。在各地区政策的协同发力下,广州正打造支撑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全要素创新高地”。
锚定国产化,攻坚核心技术破壁垒
在某头部乳业工厂中,视源股份MAXHUB X7四足机器人正稳健地在污水池、污水井等危险区域内执行巡检任务;而在烈日炎炎的广州某户外现场,同款机器人又能顶着高温稳定作业——这份“耐造”的底气,源自企业对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
“机器人的关节电机、主控板卡、导航算法……从硬件到软件,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全部坚持自主研发,这才能让四足机器人在-20℃至55℃的环境下稳定作业。”视源股份党委书记、首席战略资源官段宇的介绍,揭开了广州企业硬核创新的密码。
扎根在关键领域进行技术攻坚,正成为广州人工智能企业的共识。在智慧交通领域,佳都科技历时多年研发的“交通佳鸿”操作系统,成为开源鸿蒙首个面向城市群立体交通行业的物联网操作系统。
“作为交通行业首个国产操作系统,我们通过集成大模型、优化算力分配、打破设备兼容壁垒,集中攻关,帮助各个业务板块实现智能化应用,提升了整体出行体验和城市交通管理效率,”佳都科技集团副总裁丰硕向记者介绍到,“这个‘专业大脑’让每个出行环节都变得智慧且高效。”底层操作系统的国产化替代,正推动实现城市立体交通全场景万物互联。
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创新,正让广州“智造”在更多领域站稳脚跟,成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核脊梁”。
出海拓疆土,广州智造扎根全球市场
近年来,广州人工智能机器人企业坚持向“海”图强,不断拓展产品与技术的海外市场。
“我们的咖啡机器人已成功进入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市场,在这些地区,都有它服务消费者的身影。”广东酷库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CTO李雍丞的话语中,满是广州智造的“国际底气”。
工业领域的出海步伐同样稳健。“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核心产品——灵知AI看成一名不知疲倦、持续学习的‘超级工程师’,它可以实现‘故障有预警、能耗可优化、成本可管控’,”周子叶说,“目前,我们正把这个‘超级AI’积极拓展至海外市场,比如越南和柬埔寨,也正在拓展日本市场,让我们的智能AI技术走向世界。”
不仅是消费端的咖啡机器人,还有产业端的工业AI,广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正以差异化优势拓展全球市场,让“广州智造”在全球市场持续释放价值。
广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并非偶然的“单点爆发”,而是生态协同的结果。云从科技公共事务总监陈驰源认为:“供应链的受限恰恰给了我们国产化崛起的契机,我们通过不断磨练国产化技术、提升国产替代水平,就能筑起中国的‘科技护城河’。”面对挑战,广州企业正以实际行动破局,努力在全球舞台上持续发出中国声音。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连家兴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