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文明论坛|大河文明如何互学互鉴?中外专家带来精彩观点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吴礼霜)2025长江文明论坛期间,9月18日,长江文化探访活动举行,中外嘉宾乘坐长江游轮顺江而下,实地探访重庆长江沿线地区。期间,一场“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主题分享活动举行,中外嘉宾各抒己见,为文明交流互鉴建言献策。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松岩带来《江河汇海:文明互鉴光荣与梦想》的主题分享,他表示,人类文明发展是多个源头逐渐交汇、融合的历程,从早期各大河流域独特文明形态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到后来交流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文明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发展,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更应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合作。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蒋锐聚焦《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数字技术赋能水文遗产的活化利用》,介绍了博物馆通过实施“白鹤梁题刻文物本体和保护环境监测项目”实现水下遗产“数字保护”。同时他强调跨界融合的重要性,称白鹤梁通过跨界融合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如与腾讯公司合作打造“大乔·白鹤梁神女”文创主题皮肤,探索与埃及尼罗尺联合申遗,以及借助数字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等,实现了文物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活化”的转变。
“全球化背景下,江河文明不再是人类早期‘进化论’的演进证据,而要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以文明互鉴丰富自身内涵。”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菲在作《文明与流域:长江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式协同》主题演讲时提出,长江文明因其丰富的涉水文化遗产——如水利工程、航运文化、沿线地域文明遗产考古节点等,可作为“江河文明互鉴”的样本,与世界其他江河文明——如尼罗河、多瑙河等展开积极对话,阐释中国江河文化遗产的世界价值。由此,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必然将“文明”重新纳入视野并赋予其赓续中华文明根脉、互鉴江河文明的全新使命。
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威德尔带来《大河文明互学互鉴——文化与旅游的高质量融合》主题演讲。他提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长江文明学者间合作潜力巨大,可围绕“饮食与营养”等主题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对比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记录与长江的考古发现,构建共享叙事。同时还可以携手举办国际会议和学术活动,打造引人入胜的内容,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文旅发展。
另外,还有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以《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元素》为题展开分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文胜以《站在黄河岸边的回眸——以新出土商周“尊”为切入看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融发展》为题分享;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探讨《长江文明与尼罗河文明:文明文化与旅游交流的现状与未来》;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员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分享《大河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带来《印度河流域文明与巴基斯坦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路径》。
各位嘉宾从不同维度阐释了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及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为推动长江文明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对话合作、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实践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