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两岸,钟灵毓秀;非遗文化,竞展芳华。
四百年前,悠悠大运河在惊鸿一瞥的瞬间,出微山湖改了航道,从西到东,平缓而来。
至此,运河文化和三千年的城邦文化在台儿庄交汇,运河两岸的璀璨历史在这里更迭与演变,充满智慧的传统非遗项目,给这片大地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火焰。
台儿庄作为京杭运河的沿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品类繁多。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37项,其中包括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在民间艺人和社会大众的口传身授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鲁南花鼓产生于台儿庄,是一种独具鲁南地方特色的鼓舞形式舞蹈,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它以山东大汉特有的粗犷、威严,融合了山东妇女的泼辣、柔美,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细腻奔放的艺术风格。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演风格着重突出幽默、风趣、粗犷、奔放等特点,但又不失优美、流畅、细腻之风韵,因此在地方秧歌舞中别具一格,上个世纪,尤以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不小轰动。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鲁南花鼓非遗传承人龙雪梅就经常深入到台儿庄周边及苏鲁交界的村庄,收集整理运河两岸花鼓剧目,一招一式地跟老艺人们学习舞蹈动作,后来在传承中创新,尝试突破鲁南花鼓人员的限制,由五人改为十余人或更多人数的群舞,在道具、服饰方面很接近生活。表演形式更加欢快,更加充满激情。
利用台儿庄古城这一载体,当地在重要节点,经常进行展演展示传统非遗的民俗、戏剧、民间舞蹈等文化节目,对外讲好运河故事,传播台儿庄非遗文化。鲁南花鼓也以它特色鲜明,接近生活,能够渲染节日气氛,从而深受各年龄段大众的欢迎。龙雪梅也从中看到了鲁南花鼓戏继续传承发扬下去的希望,利用各种机会表演展示鲁南花鼓这一民间艺术。
鲁南花鼓非遗传承人龙雪梅介绍说,挖掘编排鲁南花鼓初衷就是把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不仅仅是舞蹈动作,还有最唱腔,一字一句地教她们练习,从娃娃抓起,慢慢地传承下去,让鲁南花鼓这一艺术奇葩,在新时代不断地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2022年的新春佳节,泥沟镇东黄庄村李常平兴高采烈地捧回了“泥沟青花布印染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次年,他被认定为枣庄市级第四批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泥沟青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李常平介绍说,泥沟青花布印染从明清时期就开始了,李氏先人在清朝中期迁居泥沟镇时,从滕县老家带来的家传技艺,一直延续至今。李常平年幼时耳濡目染青花布印染技艺,30多年前,开始专注从事这一家传技艺。
传统青花布印染程序极为复杂。他在门前院内种植了蓼蓝、槐蓝、菘蓝等植物,尽管产量低,但却保证了青花布原始原味的传统,在沉淀、浸染、刮浆等各个环节,都是全手工操作,印染的青花布蓝白分明,其颜色久经不退,印花大多为人们所熟悉各种生物及传说故事,题材内容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的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代变迁,青花布印染产品不仅制作成传统的衣服、桌布,近年来,李常平还将印染技艺向工艺美术方面延伸,用青花布印染的诗句、人物和花鸟,做成的可以悬挂客厅的装饰品,也受到大家欢迎。
为了宣传青花布印染非遗项目,李常平经常参加省市及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向世人展示青花布印染技艺的魅力。青花布印染非遗技艺曾经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他也被评为枣庄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枣庄市工艺美术名人。
在枣庄市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台儿庄区的运河赵氏烙画技艺被收入名录。赵氏烙画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阿平在恪守传统烙画精髓的基础上,融汇现代技法,在传统烙画基础上,不仅保留了套彩烙画的浮雕效果,更完美融合了绘画艺术的勾、描、皱、擦、渲、染等技法,形成独特艺术风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贡献重要力量。
赵阿平介绍说,烙画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能够延续至今主要得益于民间艺人对优秀文化的传承。烙画的工具、材料则是烙笔(或铁扦、火笔)、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有的还用到国画颜料。要掌握各种工具、材料的特性,利用控温技巧,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而成。材料由宣纸、丝绢扩大到竹、木、葫芦、贝壳等材质上。因为有烙笔这一特殊的工具,使施艺的材料更为广泛。它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以烙铁代替画笔,在各种材质上烙烫出千姿百态的烙痕,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意趣盎然的图画。
赵阿平最初在一块60×90厘米的椴木板上接触传统烙画,用电烙铁勾勒龙凤图案,反复练习线条表现。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终于在两个月后完成了他的第一幅烙画作品。此后,他又投入两年多时间,潜心钻研,逐渐掌握了烙画的勾线与渲染技巧。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刻苦磨炼,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赵阿平入选枣庄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传承人。
由于烙画方法较难掌握,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用笔火候也不易掌握,完成一幅烙画作品的流程主要有选材、画稿、熨烙、抛光等步骤,纷繁复杂,要求匠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造成学用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赵阿平怀着对烙画这种传统美术的挚爱之情,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用烙笔去镌刻这一民间文化,并且决心一定要把这种民间艺术一直传承下去,也成为他这个烙画艺术家们最大的心愿。
台儿庄区文化馆非遗办主任吴成杰告诉记者,文化馆积极与区内学校携手合作,把具有区域特色的非遗包括运河赵氏烙画,都纳入中小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在学校内开展非遗项目的长期授课活动,培养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
近年来,台儿庄文化馆已组织运河石刻脸谱、鲁南花鼓、运河赵氏烙画、民间缝绣、剪纸、泥塑等10余项非遗项目走进辖区内所中小学、职业院校,开展常态化非遗课堂和培训200多场次。台儿庄古城学校还编写了《传统非遗体验美丽韵染工艺》、《运河赵氏烙画》等非遗项目校本教程,建成和设立了非遗艺术馆、拓印馆、烙画工作室、鲁南花鼓社团,打造了非遗文化走廊,常态化开展非遗培训、成果展示等活动,非遗不仅到班级,还进到千家万户。
( 大众日报记者 孟令洋 通讯员 赵慧 高启华)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