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物建筑认领认养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举行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孙佳森)9月15日至18日,山西省文物建筑认领认养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在介休市举办。来自全省11个市的文物部门负责人、社会认养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及省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协会志愿者共150余人参加培训。此次培训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协会承办、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旨在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化“文明守望工程”实践,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长效机制,提升全省低级别文物建筑社会化保护管理水平。
开班仪式上,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白雪冰表示,我省自2017年“文明守望工程”实施以来,出台“1个办法、30条政策、1个指南、多份工作意见和一揽子行动计划”,在文物建筑认领认养、非国有博物馆创设、文博单位文创产品研发、文博志愿者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白雪冰强调,文物保护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参训人员将培训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来,为我省文物认领认养工作开创新局面,为守护好三晋大地的文物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7年3月11日,《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资、集资、出资、认养、提供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8年,截至目前,累计已有512处文物认养点,442处为正常认养状态,成效突出。
特写
文明守望 让山西低级别古建“活起来”
作为文物大省,山西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有5万余处,它们大多暴露于室外,易受到自然气候的侵蚀。“低级别”文物并不意味着“低价值”,2017年3月,《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出台,越来越多的低级别文物被“看见”、被保护,从而被更好地活化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开创了文物保护创新实践先河,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也让更多基层的文博工作者将保护政策落实入心,从而更好地保护文物古建筑。
古建焕新生
探索文物认养新路径
“文物有三重属性,文物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也是一种象征。”培训现场,原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现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以《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政策理念与实践》主题,向大家展开经验分享。他表示,当前,文物活化利用存在“利用不够”和“利用不当”的问题,希望大家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更要探索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路径。
“这些年,我一直比较关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尤其是关注咱们山西的‘文明守望工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爱河介绍,中国文物资源丰富,但是机构与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因此社会力量参与尤为重要。
此次培训,刘爱河以《共谋 共建 共享——文物认养实践探索与思考》为主题,从国内文物认养案例到国外文物保护实践成果,通过生动案例,将学员们带入深刻的思考。刘爱河表示,正是有了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山西文物事业有了新的亮点,也为山西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山西文物认养模式还被写入“十四五文物保护科技和科技创新规划”,纳入新华社智库报告,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文物保护法
筑牢文物认养保护防线
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织牢文物保护防护网,标志着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此次培训班上,专家们提到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文物保护法。
中国文物报社研究馆员崔波以《夯实新时代文物高质量发展法制基础》为课程主题,为大家普及文物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山西大学教授周子良与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王崇恩分别从《文物建筑认领认养政策法规解读》与《山西省文物认领认养案例分享》主题切入,与学员们共同探讨如何合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工作。
从“保起来”到“活起来”,山西文物认领认养蹚出有效的文物保护创新路径,不仅有效缓解资金困境,更探索出一条政府规范举债支持公益文保的制度化新路,为全国破解类似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山西方案”。
文物创新
认养模式实现资源互补
“认养不是‘一捐了之’,需建立‘修复—运营—反哺’闭环。”一位来自基层文物工作的学员表示,通过此次培训,他了解到文物认养的创新模式,从“抢救性保护”到“可持续运营”,形成资源、资金互补。
“文明守望工程”实施以来,许多濒危古建筑在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得到了及时的抢救性保护,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还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同时,以数字化赋能文物古建保护也将是文物保护可践行的方式之一。张壁古堡董事长路杨向学员们开展关于《文物活化利用中数智赋能思路探讨》,为大家带来“数字化与专业化”双轨并行的案例分享。
从“政府输血”到“社会造血”,我省实施“文明守望工程”以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文物认领认养,有效解决了文物保护“人少、钱少、面广”的困境。我们期待,此次播下的“星星之火”,能形成燎原之势,让山西文物认领认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孙佳森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