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中山市黄圃镇会展片区,黄圃世友智造基地一期3栋厂房正式封顶。该项目一期从拿地到封顶仅用时7个多月。“目前一期招商进度已超50%,30多家企业争相定制厂房。”中山市世友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黎荧亮说。
火热景象的背后,是黄圃镇创新举措推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有效破解共识不足、土地整备、资金筹措、产业升级、环境治理“五大困局”,为产业发展腾挪出优质空间。2022年以来,中山全市“工改”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近5万亩;黄圃镇累计整备土地3154亩,“工改”新动工项目75个、在建30个、投产45个。
企业回迁实现产值翻番
“好端端的厂房为什么要拆?”回顾“工改”初期,中山市雪乐电器有限公司(下称“雪乐电器”)负责人杨巧英道出许多企业的顾虑。由于搬迁成本高,雪乐电器一度对是否参与“工改”犹豫不决。
令人欣慰的是,在黄圃镇腾挪补助、回迁购买厂房优惠等政策支持下,雪乐电器最终顺利搬迁,成为全镇首家成功回迁的“工改”企业。“我们新增了AGV自动导引车、成品自动组装生产线等智能化设备。”杨巧英说,公司搬进新厂房后,2024年产值增至近1亿元,较改造前实现翻番。
雪乐电器的成功转型,是黄圃镇以党建引领破解“工改”共识难题的生动实践。通过组建“工改”党支部,成立前线指挥部,干部深入一线讲政策、算经济账,创新“现金+物业+车位+建设期租金损失补贴+厂房租金”收益返还模式等,让企业和村集体共享改造红利。
一系列“组合拳”成效显著:在大岑片区827亩连片收储工作中,改造方案仅用20天就完成3328名股东的表决;清拆行动中,4个月内“零纠纷”完成628亩土地整备,为后续产业落地扫清“梗阻”。
面对“土地整备之困”,黄圃镇创新“连片+单体”、村企合作、“不停产”等改造模式。以大岑片区家电亿元企业中山市卫氏燃具电器有限公司为例,镇里通过“一企一策”定制改造方案,保留约4.6万平方米涉改面积,让企业在生产线不停、订单交付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完成升级,实现“改造”“生产”两不误。
针对资金筹措难题,黄圃镇还探索出“周转金+”融资模式。大岑项目在镇村两级缺乏抵押资产的情况下,以周转金+“工改”母基金,成功撬动4亿元银行贷款,实现财政资金4倍放大。
亿元企业“安家”更“安心”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昔日低矮破旧的厂房已被现代化产业园取代。这个全市连片改造重点项目已成功引进17个亿元项目,年产值突破60亿元。
“留住亿元企业,是为黄圃产业留住发展的‘种子’。”黄圃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实施亿元企业“安家”工程,通过“工改”拓展空间,已助力33家本土强优企业实现增资扩产,其中大岑首批“工改”企业雪乐电器、昊森热能、威锦电器、浩帆电子等4个亿元项目相继投产运营。
AGV自动导向车来回穿梭运输零件,机械臂精准抓取包装成品……在昊森公司生产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工改’解决了我们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建筑结构问题,如今厂房利用率从30%提升到90%。”昊森公司董事长吴效峰说。
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黄圃镇大力开展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坚持“工改”与“治水”、绿美生态建设相结合,重新布局片区路网、排污排水、5G新基建网络等配套设施,沿河堤整备出生态空间260亩,建成大岑北堤4公里碧道,塑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
“从过去三年经济发展的成果看,‘工改’给中山创造的支撑作用很明显。”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袁持平认为,中山“工改”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及其生产要素提供了相对集聚的空间载体,显著提升了城市能级。
南方日报记者 陈薇 陈少宏 罗丽娟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