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十年太马耕耘,一座城的马拉松修行

发布时间:2025-09-23 12:04:41

  9月21日凌晨3点,太原马拉松运营团队还在协调物资投放等后续工作,开承体育总经理刘超巡查整个赛道做查漏补缺,“各服务环节所有的准备工作,就是为了最后让几万人顺利跑完。”他说。

  9月末的太原清晨已有凉意,但刘超的衣服上总有汗。这场4万人参与的马拉松赛事,需要他和团队提前大半年开始筹备,赛前几个月就常驻太原。发令枪响只是瞬间,而赛事运营者的工作,永远都在“进行时”。

  “今年比赛刚结束,我们已经在考虑明年怎么做得更好了。”接受采访时,他这样说。从2016年到2025年,开承体育运营太原马拉松已经十年。这十年,太马从一场区域性赛事成长为“双金”赛事(世界田联认证为金标赛事、中国田协金牌赛事),报名人数从1万人增加到16万人,成为国内马拉松赛事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结缘太马:打开赛事成长新窗口

  2016年,一支来自重庆的团队接手太原马拉松运营工作,当时很少有人能预料到,这段合作能持续十年之久。

  “我们公司前一个名称叫乐视体育重庆公司。”刘超回顾道,“能够跟太马结缘,与当年的乐视体育有很深的渊源。”2015年,乐视体育与太马签下合作。次年,根据公司内部调整,擅长线下运营的重庆团队开始参与太马运营,2017年,团队开始独立运营太马。

  随后乐视体系遭遇变故,几乎整个体系都消失了,但这个团队却坚持下来。“我们一直把这个工作承接下来,而且每一年踏踏实实做好,也得到了市里各方面的认可。”在公司股东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团队依然信守了对合作的承诺,而且在合约期内把太马做成了世界田联的金标赛事,这很不容易。

  回顾2016年刚接手时的太马,刘超记忆犹新:太马已经成长了五六年,那些年对于任何一个马拉松赛事来说,都是一个在打基础阶段最难的时候。那时的太马,名气和影响力才刚刚起步,商业价值更是非常有限。全国赛事都一样,人招不齐,一万人(规模)可能只有几千人报名,而且报名都是线下填表。

  开承团队带来的第一个改变就是线上报名。

  “因为当时乐视也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我们就改成了线上报名。”而更大的变革,是运营机制的变化。“政府出少部分费用,固定下来,不再增长。但赛事的标准可以逐年提高,更高的投入由我们承担,承担赛事兜底的责任,我们拿到赛事的商业运营权。”刘超说。

  这种市场化运作机制,为太马打开了一个成长的窗口。

  长期主义:亏损到双金,代价与坚守

  实现马拉松“双金”赛事的目标,并非一帆风顺。

  “我们前几年是赔钱的,当年太马的市场收入加上政府补贴,缺口最大时可能连赛事费用的一半都不能覆盖。”刘超透露。

  面对资金缺口,团队选择了长期主义,动力来源于共同的目标和成就感。“大家都觉得,是在做一件很牛的事,一起努力,想要看到星辰大海。”先成为自己的山,再找到自己的海,这个团队开始奔着那个目标,一点一点努力。终于,太马在2019年成为了国内第十个“双金”赛事。

  “能够把一个比较普通的省会级马拉松,做成进入全国前十的金标赛事,这个成就感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刘超说。

  但“双金”的喜悦还没持续太久,太马就遇到了最大的考验。

  疫情三年对于全国的马拉松赛事都是艰难时期,“可以说惨不忍睹。”刘超坦言。

  2020年后半年疫情好转,很多行业复工复产,太马成功举办了疫情后国内首场线下“双金”马拉松赛事,来自全国近150名高水平马拉松选手和4500名山西籍大众选手参加,虽然规模很小,却为整个行业注入信心,不仅展现了赛事的韧性,也凸显了城市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有效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和信任度。

  “做完这场比赛后,行业里便有一句话——现在大家可以抄太马的作业。”当时,刘超觉得太马渡过了一个难关。

  谁也没想到,难关并未结束,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

  2020年太马成功举办,让团队信心满满地开始筹备第二年的比赛,但疫情的反复始料未及,太马在2021年被迫三次宣布比赛时间、又三次取消。这相当于是筹备了三场比赛,更麻烦的是,所有参赛费、预订酒店住宿费、机票手续费等都得赔,用刘超的话说,“我们被现实狠狠地教育了”。

  承担了赔偿与运营成本,维护了赛事品牌,但公司面临巨大压力。2021年、2022年,太马因疫情均改为线上运营,这两年间,影响力没降,运营却一直在亏。

  经历考验,承担代价,开承体育选择继续坚守。

  2023年,太马全面回归。令人欣喜的是,赛事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降反升,报名人数和各方面表现均超越之前水平。那几年保护品牌不受损的默默坚守,换来了太马复苏后更强的生命力。

  用户至上:体验与口碑的良性循环

  “赛事各种服务的改良,核心动力就源于我们对这个品牌的持续打造。”刘超表示,保持专业度和求新创新的动力,是团队的本能。

  每年太马赛后,很多选手都会收到“跑者问卷”,“我们今年好像都快到100道题了,严重挑战跑者的耐心。但每一年回收的有效问卷达一万多份,远远超出有效样本量的需求。”刘超说,用户的反馈、同行的优点、政府的要求以及技术进步,构成了太马每年迭代的路径。“我们的本能就是要把这个赛事做好,做得更好,想要每一年有创新(的想法)就会推着你往前走。”

  用户至上的坚持,赢得了跑者和商家的信任。刘超分享了重庆女子马拉松的例子:特殊时期那几年比赛取消,仍有5000多人一直没有退费,“这些铁粉在后台直接留言说:我们不退,什么时候举办我们什么时候来,对我们超级信任。”等到2025年比赛重启时,报名一经开放就迅速爆满,实现了首次抽签报名。

  太马亦如此,通过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形成良好口碑,吸引更多赞助商和跑者,从而形成正向循环,促进赛事的持续发展和规模扩大。

  谈到太马的未来,刘超认为,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太马最独特的优势。每年太马不仅在奖牌设计上凸显山西古建、古晋阳八景等历史文化元素,也更进一步加深“体育+文旅”模式。从去年开始,即便没有中签,只要报名的跑者都能免费游景点。

  “这不仅是拉动旅游消费,我们也希望打造一个文化马拉松,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马拉松。”刘超说。

  彼此共生:他们因太马而不同

  太马赛事,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经济活力,促进了本地经济和人才培育,更让参与者与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十年运营,让刘超这个重庆人变成了“太原人”。“不瞒你说,我以前真的不吃醋,但我现在在重庆吃火锅,都要放点醋。”

  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太原的工作和生活,已成为他个人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年来,他见证了太马赛道两边的风景越来越美、空气越来越好,而变化最大的是城市的精气神儿——全民健身的热度追求肉眼可见地提升,从每年山西省内报名人数基数就看得出来,一年一个台阶地往上走。

  马拉松比赛被视作检验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的平台,涉及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刘超特别提到,太马如今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依赖于政府的公共资源调度能力和各部门的有效配合,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比如更换赛道,单是去年从火车站出发的全新线路,保守估计改了200个版本,经历了多次调整与优化。“没有多部门的全力支持,很多事根本做不到。”

  十年坚守,创新为伴。从线上报名到互联网直播,从电子化领物系统到AI短视频、可视化医疗指挥……开承体育始终紧跟技术进步,将最新技术运用到赛事服务中。

  十年太马路,不仅是一个赛事的成长历程,更是一座城市与一个团队相互成就的故事。

  谈到城市开放和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刘超对太马的下一个十年,充满期待。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李霈霈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