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药岭山利华制药厂旧址:烽火远去 药香永续
9月18日,记者走进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药岭山,探访八路军药岭山利华制药厂纪念馆。这座海拔约1160米的山岭,如今仍飘荡着穿越八十年的红色药香。
“制药疗伤,不怕封锁,是战胜敌人的条件之一。”纪念馆一号展厅里,毛泽东同志的题词苍劲有力,道出了利华制药厂诞生的时代使命。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由于太行山区交通不便,太行抗日根据地药品供应困难。1939年春,八路军前总卫生部部长孙仪之传达上级指示,筹建制药机构。前卫制药所与一二九师卫生部制药厂先后在潞城、黎城诞生。1941年,两厂合编为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1942年,为兼顾军民用药,正式定名“利华药厂”——“有利中华”的初心,刻进了每一粒药片、每一支针剂里。
三号展厅,一组微缩场景再现了当年的艰辛:没有厂房,就借老乡的房屋;没有设备,就用大缸浸泡药材、石碾子研磨药粉;没有技术资料,就以《本草纲目》为教材,向山民请教采药技艺。就是在这样“一无所有”的条件下,药厂战士们不仅生产出丸散膏丹等中药,更突破技术难关,研制出化学药品和十几种针剂。
在战争频繁、条件艰苦的太行山上,依靠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依靠药厂指战员的勤劳与智慧,药厂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药物品种日益增多,药品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军队的需要。
“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军民同心的热血。”纪念馆讲解员、张庄镇到村工作大学生李紫朝指着一幅抗战地图说。药岭山所在的平定县,曾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北方屏障,也是“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1946年,为打破阎锡山部队封锁,利华制药厂选定地势险要、群众基础深厚的药岭山为厂址,并进行筹建,在这里续写“制药救国”的篇章。
据史料记载,药厂全年生产的药品可解决部队用药的十分之三,成为敌后战场不可或缺的“后勤支柱”。
穿过纪念馆的青石台阶,“双鹤铭”石碑静静矗立。2009年,北京双鹤药业在此立碑,追溯其与利华制药厂的血脉渊源——1949年,利华制药厂迁至北京,成为北京制药总厂,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制为双鹤药业,如今已是华润集团旗下的知名药企。
这段红色历史的传承不止于此。2024年,张庄镇依托阳泉市干部学院精品教学点提升工程,对纪念馆进行提档升级:建立了410平方米的中药材种植科普基地,中药体验室让参观者亲手感受制药技艺,微缩场景馆再现了当年生产全貌。
“从利华药厂到现代药企,变的是技术设备,不变的是‘为人民健康’的初心。”李紫朝说。站在药岭山上,远眺郁郁葱葱的山林,仿佛仍能看见当年战士们在灯下制药的身影。穿越八十年,烽火远去,药香永续——这缕红色药香,早已融入太行山脉的精神肌理,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王馨梅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